在寻根红色故土中铸魂追梦

2017-06-28 14:09: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封
  ——写在“2017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启动之际
  大众网首席评论员 王封
  “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人民用忠诚和热血写就“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引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今天,“2017北京网络媒体红色故土行”启动了。在今后三天时间里,30余家中央媒体、北京属地重点社会网站的代表,前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临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处,重走革命道路、重访先烈故里、重温革命思想、体验改革成就。期间,“北京媒体沂蒙革命老区教育基地”也将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揭牌。
  这是一次寻根之旅。
  从2003年起,北京网络媒体广大同仁先后赴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百色、皖南、韶山、重庆、上海和嘉兴、红安、西藏、内蒙古、甘肃等红色故土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每一个革命老区,每一个红色足迹,都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都书写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传统。至今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就诞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临沂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沂蒙精神虽然孕育和诞生于战争年代,但它并不仅仅代表过去;沂蒙精神虽然产生和发展于沂蒙老区,但它并不仅仅属于山东。“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沂蒙红色历史长卷中“寻根”,足迹所至,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革命传统的升华。
  这是一次铸魂之旅。
  在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沂蒙革命老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次拥军支前,有10.5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这也是人们常常思索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让沂蒙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为英雄?是信念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种伟大的信仰和伟大的理想,正是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赢得伟大斗争胜利的法宝。信仰是灵魂深处的一缕阳光,照亮人们的精神天空,激发出最强大的动力。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沂蒙精神给予我们的,恰恰是这样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高度拥护,不惧困难、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党领导沂蒙人民共同铸造的,是党性与人民性的完美融合。可以说,媒体从业者学思践悟沂蒙精神,就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
  这是一次追梦之旅。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巨大创伤和贫困的自然条件,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开山辟岭,治山治水,绿化山川,改变了自然面貌。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靠要”,而是抢抓发展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使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完善提高。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沂蒙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老区人民的生活必定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