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治堵成于担当,还需更大担当

2017-11-06 09:04:00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娄士强
 娄士强
  从一季度的第4名到二季度的第8名,再到三季度退出“最拥堵城市”前十,滴滴出行发布的“全国重点城市交通出行报告”,和省城济南的居民一起,见证了城市交通状况的好转。这般变化,得益于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在今年逐步完工,同样也离不开顶得住压力、下力气治堵的决策。
  南有山、北有河的先天不足,再加上交通体系建设的长期滞后,济南这座城市似乎与“堵城”挂钩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公告中,济南多次获得“首堵”称号。事实证明,多元化出行体系的建设以及科学有效的路网配置,是等不来靠不来的,只搞小修小补也无济于事。要想摘掉“堵城”的帽子,既要有科学的规划布局,更要有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的实干与担当精神。
  说到交通拥堵问题,济南的老百姓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存在的问题方方面面,解决起来都是硬骨头。不完善的主干道体系、造成梗阻的断头路、较低水平的公交分担率、“老大难”的“最后一公里”,无论解决哪一项,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力。而系统性的问题,必须系统地去解决,按照城区的扩展和人口的增速,依赖小修小补还赶不上新问题的产生。更为难的是,为城市交通补欠账离不开一个个具体工程,本来就堵还到处开工,难免让人不理解,招来怨言。
  硬骨头的“硬”,啃起来考验勇气,“老大难”问题要想解决,最考验城市决策者的担当精神。就拿济南来说,最近几年密集修路,曾经有过33条路同时在修的情况,再加上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全可以预见一段“黎明前的黑暗”。长痛与短痛摆在面前,选择短痛并不容易,因为短痛往往意味着剧痛,市民出行因施工“难上加难”,都是实实在在的牺牲。回想起“荣膺”“首堵”的经历,以及一些市民的“吐槽”,只有顶住巨大的压力才能下定决心全面治堵,没有担当精神或是担当精神不足,市民出行还将处于长痛之中。
  当然也应看到,治堵仍然“在路上”,不仅是计划中的工程项目还有许多没完工甚至没开工,更要考虑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预见性,看到城区扩展、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新的交通压力。的确,“高快一体”的路网框架基本完成,部分断头路业已打通,建立在精细化管理之上的智慧交通也逐步形成,几年的全面治堵开始收到成效,但堵的问题也只是有所缓解,还没有完全解决。老问题交织新问题,需要决策者的远见卓识以及更大的担当精神。
  在出行方面,市民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买得起车也要“开得起”,不必绞尽脑汁盘算如何避堵;乘坐公交出行的话,中途尽量别倒来倒去;如果选择绿色出行,不要陷入“与车共舞”甚至无路可走的尴尬……对市民而言,便利的出行体验,同样也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值得城市决策者以担当精神为之奋斗的重大目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