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管”中彰显“厚爱”

2018-01-23 14:01: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⑤

何鼎鼎
  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

  “‘小意思’摊上了大事情”,不久前,渤海银行给银监会、天津市属机构多人寄送水果卡一事,被中纪委定性为顶风违纪,要求从严从快处理。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68元水果卡”只是这一背景下的最新案例。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对各种微腐败零容忍,持续释放出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回望过去5年,“严”字当头成为管党治党最鲜明的特点。“严管”不仅体现为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也体现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在“严管”中彰显“厚爱”。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重要经验总结为“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这既是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蕴含着对未来工作的要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没有终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的同时将关口前移。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严格的事前监督,胜过遗憾的事后查处,治病“在腠理”而非“在骨髓”,才能真正让领导干部少犯错、少后悔。在中纪委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有过这样的忏悔:“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干部队伍出点小问题难免的,但只要干事业就‘大节不亏’”。多少干部,倒在类似的“大节”“小节”的认识误区中。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这两者没有“大”“小”之分,都是党员干部须臾不可丢失的“大节”。中央明确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四种监督执纪环环相扣、依次设防,尤其强调在“前线”严防死守,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正是基于对腐败规律和反腐败方法的深刻洞悉。

  “上医治未病”。严格问责、关口前移,就是为了防止量变引发质变,体现的是对干部队伍的呵护。“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确保官吏廉洁奉公,从来都是治国理政中的头等大事。中国历史虽长,吏治败坏而国富邦强、社会风气良好者,却从未出现过。政治的清明,一定有赖于官风清白,以及监察制度的得力。5年多来,正是通过管住一些领导干部的嘴,我们党赢得了无数人民群众的心,通过狠治官场风气,激荡出了全社会的风清气正。反腐败的成绩来之不易,必须一往无前地予以巩固。如果党组织、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放弃了对干部的监督,那么小错就会酿成大错,带病的干部就会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这绝不是组织对干部的爱。

  5年多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治理自觉,就是因为信任不能替代监督,失去监督的信任一定是溺爱,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背后的制度性思考。强调严格管理绝非“冷酷无情”,如何实现在“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如何在压力机制外优化激励机制,始终是实践层面的重大关注。比如江苏省提出,“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严管理干部中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可以给予容错”,就深刻而辩证地把握了从严治党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严管来彰显厚爱,也要对敢抓敢管的干部更加厚爱,让从严成为一种从制度到个人的共同选择。

  有人说,培养一个飞行员需要用等质量的黄金,事实上,“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严管党的干部,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就是要保护推进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2日 05 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