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人”为何成了大新闻?

2018-11-08 08:58:00来源:大众网作者:丁琪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丁琪

  以前我们总说“狗咬人不是新闻”,可现在“狗咬人”却频频上了头条。有数字显示:全国每年被狗咬伤几百万人,因狗咬伤致死的人数约为3000人。还有数字表明:目前城镇居民爱狗爱到了人均0.02只的普及率。人狗何以和平共处,早已成为摆在桌面上的现实问题。

  与狗咬人高频率事件如影随形的是,各地为防“狗患”而频频出手。无论是“云南文山禁止7点至22点遛狗的犬管新规”还是“郑州全城禁犬”,直至近日“浙江杭州一女为护子躲避小区内未牵绳犬,被犬主打至骨折”引爆舆论,皆在讲述人狗如何才能和平共处。以此类问题为代表,类似对公共环境问题的个体责任等,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以何种举措规范、以何种理念引领、以何种行为担当,实则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考验着每个个体对待私德与公德的自律、认知水平。根源上的问题则是代表着这个社会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举目四望,类似遛狗不拴绳、不及时清理排泄物等行为并非个例,因此类问题引发的口角纷争、人狗不睦甚至大打出手早让人见怪不怪。狗咬人的新闻在层出不穷,关键点在于养狗人如何厘清个人私好与公德边界的问题。养狗属个人私好,如何养狗实为个人私德。任何建立在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基础之上的私人爱好皆为自私。无论是自由的约束说还是道德的边界论,社会正常运行和公序良俗皆以此为底线。城市中人狗和谐共处,主要在于养狗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养狗作为私好无可厚非,但放狗咬人就属于私德瑕疵。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个个体的私德架构着这个社会的平均公德,扪心自问,我们作为个体的私德水准,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社会的公德平均值?个人私好与社会公德其实是统一于现实的道德实践。毕竟,公德的规范性与约束性主要依赖于私德的内在性和个体性。

  但是,如果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还没有达到以自我约束为引领,现阶段出台强制性规范措施的确势在必行。以推进文明发展的角度衡量,法规政策建设应该立足于道德引领,而不是简单追求一棍子打死的简单粗暴式效果。

  宠物狗之所以大行其道,堂而皇之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实意味着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乐趣和情感寄托。本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城市管理者在出台政策时,在使情趣之事变得更加有趣,完全可以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兼顾爱犬者和厌犬者双边利益,在规范中找到一种平衡,本身就意味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道德的引领和建树,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尚需极大决心和耐心,这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好多事,急不得。养狗问题之所以发酵成今日人狗共愤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人。狗不懂人事正常,人不懂人事失责。只有摈弃“面子”心理踏实修补“里子”内涵,以立足于道德引领的制度建设发力,既是解燃眉之急,更是解远虑之忧。毕竟,只有私人领域的道德功力与日俱增,公共领域的道德水准才能指日可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