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治病救人”的后半篇文章

2018-09-19 09:21:00来源:人民日报作者:习骅
习骅
  有位同志因违纪受到组织调整后,新单位没有安排他的办公室,这成为他心里的一个疙瘩,组织上了解这个问题后,及时协调加以解决,这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有位在同级干部中最年轻的同志被处分后,一度认为前途完了,没希望了,变得郁郁寡欢。组织上发现后,经过耐心细致的交心谈心,他终于敞开心扉:没想到组织还要我!我要重新站起来,用行动报答组织。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对待犯错误同志的一贯方针。一段时间里,有的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的人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而受到组织处理。可以说,正是监督执纪问责的严格与强化,给全党同志以很大震慑,让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规矩意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

  然而,处理人不是句号,只是逗号;“治病树”“拔烂树”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在“治病救人”这篇大文章中,严格监督执纪是前半篇,必须坚决做好;同时,还要接着做好后半篇文章,对被处理的干部以更多耐心、细心和暖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敢于作为。

  应当看到,对于被处理的干部来说,犯错误受处分是人生挫折,都有一段心理敏感期,有的产生被放弃、嫌弃、抛弃的错觉。这个时候需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表现,比如服气还是不服气,要进步还是破罐子破摔,努力工作还是不作为,有没有同事歧视他,家属是宽慰还是抱怨,思想上、工作上有哪些具体进步和不足,等等。如果不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实际难题,就不仅直接影响到这些干部成长进步,还会影响到其他干部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有的人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被组织处理了,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终结了;现在想干事,难免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利益,也没准会出错犯错,于是便不去担当或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试图减少被关注的概率。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我们说严管,就是要对违纪违法行为决不容情,不搞网开一面,同时坚持抓早抓小,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不能养痈成患,把小病拖成大病再去治。另一方面,也要做到厚爱,对于那些轻度违纪、认识到错误后愿意改正并做出成效的同志,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该用则用,让这些同志甩掉包袱,看到未来,大胆前进。对待这些同志,如果只严管不厚爱,该说话不说话,该拍板不拍板,该担责怕担责,就不仅是对他们不负责任,也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

  有个单位的一位副局长,在面临提拔的时候,因一些问题而受到党纪处分,取消了提拔资格。经过坚持不懈的思想工作,这位同志深刻认识到组织的良苦用心,下定决心改正错误,单位政治和业务建设创历年来最佳。不久,党组织决定提拔这位同志,鼓舞了整个单位的士气,导向作用良好。

  全面从严治党是有温度的。做好治病救人的后半篇文章,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就更有动力,也更有活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