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写作与沟通”为大学生补齐学术短板

2018-05-22 15:38:00来源:四川在线作者:刘天放
刘天放
  从今年9月开始,无论是学电子工程,还是环境科学,所有清华大学本科新生的课程表上都将增添一门共同的必修课——“写作与沟通”。近年来,“大学生写作能力差”的报道频现。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论文缺少逻辑”“写论文就是他人论文观点的拼凑”“总是有很多病句”“不会总结”等让不少学生表示“一写论文就发愁”。(5月21日《光明日报》

  “我都多大了,还要上语文课?”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大学生,“天之骄子”们如是说。从此话中可知,学子们对“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的理解,还停留在中小学时的“语文课”层次。不错,“写作与沟通”确实属于“语文课”范围,却是更深层次的训练,如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培养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也是清华大学煞费苦心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的主因。

  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欠缺、语病不断、缺少逻辑、不会总结……导致的后果不仅是写作能力退化,影响的是整个语言能力乃至学业水平的下降。如报道中提到的,本科生,甚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语言不通、逻辑混乱。由于缺少论文写作相关的指导课程,有很多老师也不得不降低对学术论文的要求:只求格式严谨规范,内容方面却不甚严格。即便是国内名校新闻专业出身的实习生,“写作功底也越来越差了”:“采写的稿件经常逻辑不清、层次不分,甚至还经常出现语病、错字,一看就是基本功训练没有到位。”

  既然基本功差,就要正视现实。而大学生写作能力差、沟通能力不足,大学被迫开设“写作与沟通”课,反映的恰恰是中小学阶段对此的教育和培养出了问题。诚如北京大学教授卢晓东所言,大学生写作能力差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育没跟上:“在整个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设置上,我们对语法、字词的正确性方面要求非常高,比如字声要发音很准,写字的笔画不能出错,成语的解释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对写作的要求却并不高。”

  大学生需要在写作和沟通上“回炉”,当然原因众多,但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应试教育当是“祸首”。这不是说要废除应试教育,而是需要在“应试”的同时,兼顾对中小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果自己的母语都用不好,简单的写作中都出现语言、逻辑等常识性错误,或日常沟通都成问题,那么,虽然从考分上看算是合格甚至优秀,但从能力来看,考再高的分也是“不合格”。而看到问题并重视起来,把中小学欠下的“债”还上,就显得很迫切。

  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多数大学,都没有开设写作课,就是有也多为“选修”而非“必修”。甚至原有的和母语教育相关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日益边缘化,“再加上这门课程大多被定位为‘文学素养课’,缺乏对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更遗憾的是,大学生们对“写作与沟通”这类课程的兴趣不大,学生们的焦虑,似乎也只出现在需要写论文、交总结等“特定时间”。

  可见,“写作与沟通”课成为清华学生的必修课,显得多么必要,也值得其他院校参考。而这类课程怎么开、讲什么、谁来讲,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而定。纵观世界名校,无不在融合学术、道德、社会问题,或是一手研究、文本细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鼓励学生研究资料,注重教会学生如何深入阅读、分析、写作,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或学会总结本领等。由此,重视写作与沟通,把其提到必修课高度,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事关母语写作,还关系到大学生基本的学术能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