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33):若无网络拉票,友谊该有多好

2018-05-24 14:2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编者按:“亲,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麻烦给我们家XXX投个票,一人可投3票哦~”……你的朋友圈是否也被孩子父母的各种“求投票”刷屏?近年来,网络投票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外呈现泛滥趋势,“拉票”造势与“刷票”助攻,显然也对学生和幼儿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当中,一些评选活动的组织者,之所以常借“网络投票只占部分比例”的名义,热衷把校内荣誉与校外互动强扭一块,无非是希冀提升“社会参与”的关注热度,进而起到“声名远播”的贴金效果。好在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园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明确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值得各地借鉴学习,还朋友圈一篇安静祥和。

微信(33):若无网络拉票,友谊该有多好
栏目编辑:牛乐耕

  法制日报:叫停网络投票更需依法治理
  浙江叫停涉及学生(幼儿)的网络投票是必要纠偏。这不仅对孩子是一种正确引导和保护,而且有助于改变那些追求虚荣的家长的观念,还有利于各类评选活动公平公正。另外,对于网络投票滋生的灰色利益链条是一种间接治理,当网络投票需求减少,这种灰色链条就会受到遏制。
 
  中国青年报:严管网络投票 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网络投票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发扬民主,让各种评优活动变得更加公开透明。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这种活动很快就蜕变成“拉票能力”的竞争。许多学生和家长,为了一个小小的荣誉,在拉票环节中无所不用其极。而评选出真正优秀学生的初衷,也很快被无度膨胀的拉票湮灭,变成“拼人脉”“拼面子”“拼手段”的无聊竞赛。一名学生如果从小就参加这样的“竞赛”,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耳濡目染,恐怕无论最终是输还是赢,都不会受到什么好的影响。浙江省教育厅的做法,不仅还朋友圈以清静,更重要的是,整治网络投票的乱象,让评优活动回归其正面本质,让教育领域的风气正本清源。
 
  湖南日报:为孩子网上拉票不宜鼓励
  事实上,家长为学生拉票的行为存在诸多弊端。客观而言,拉票得出的高票数无法作为孩子优秀的论据。更可怕的是,无形中向孩子渗透了“拼爹拼妈”的观念。因此,不宜鼓励为孩子网络拉票与投票的行为。
 
  每日新报:让校园网络投票回归初心
  近年来,网络投票评选活动在校园内外呈现泛滥趋势,已然成了除微商以外的第二大“公敌”。四通八达的网络虽然跨越了距离与地域的限制,将沟通者联系在一起,但是过于“无孔不入”的联系,也逐渐开始显露出它的弊端,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网络投票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扭曲了投票的本意。对于孩子们来说,评选的本质是——只要有参与,就会有收获。校园内的活动,不管是才艺  评比,还是学习竞赛,最根本的决胜因素应该取决于参赛者的真正实力,但人气等外在因素的介入,让昔日的公平公正荡然无存。刷票、重复投票等网络投票活动中出现的造假问题看似是技术问题,而究其根源却是  人的问题。频繁的拉票行为稀释了评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拉低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也导致了目的和过程的本末倒置。一切反思的基点应建立在回归评选的初心之上,返璞归真,让技术回归技术,让公平回归公平,才能为不良网络投票活动画上“休止符”。
 
  钱江晚报:朋友圈拉票,拉来了太多烦恼
  网络评比要科学,要求参与人群的数量足够多,群体类型足够广,这就跟豆瓣评分是一个道理,投的人越多,越能消除主观因素,越能覆盖刷分行为,分数就越接近电影真实的水准。问题是一个学生类的评比项目能吸引来多少观众投票呢?谁又有这么多的工夫去投这些票呢?有些投票不是打打勾、做个选择题这么简单的事,还要关注,还要下载APP,还要注册,与其说是拉票,不如说是另类营销。于是科学性没体现出来,弊端倒是先显现出来,谁拉的人多谁的分数高,谁的朋友圈给力,谁的分数就给力,最终演变成拉人头,搞关系,甚至不惜发红包换取支持,搞得家长筋疲力尽不说,关键是这么评出来的东西无非是人脉金钱的比拼,跟最终的才艺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让这些投票得来的分数做主,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埋没真正的人才,这一点恐怕设置投票程序,或者每个参与投票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有人乐此不疲,无非是想涨点人气,更有一些机构打的是借机涨粉的算盘。现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为减少拉票行为开了个好头,可是这还不够。其实,学校里的拉票评比还算比较克制的,更值得关注的还是社会上的各类拉票评比,学校可以令行禁止,可社会上的拉票评比,又该谁来治理?
 
  北京商报:为孩子网络拉票该消停了
  网络投票即是如此。由来已久,愈演愈烈。为了让自己孩子的票数领先,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动员亲朋好友投票仅是标配,花钱刷票才是顶配。家长很拼,但拼的不是体力,而是实力,一个由金钱、地位、人脉、关系和权力组成的成人世界的规则和算法。诚然,人需要适应社会,而非社会适应你。但如果让孩子过早曝光在“拼爹”的氛围里,将社会的不平等具象化成投票结果,将钱和关系的魔力穿透孩子的心灵,孩子的价值观难免不受到功利主义和丛林规则浸染。何况,网络上的隐私泄露防不胜防,安全风险积沙成塔,不可小觑。浙江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但我们也需明白,网络投票只是一个镜像,它是现实在某处的折射。现实是骨感的,也是冷酷的。即使全国限制乃至取缔了网络投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依然是我们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矛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