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47):如何拔除“天价片酬”这颗毒瘤

2018-08-15 17:25: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编者按:近年来,影视业天价片酬是社会热门话题。一线明星的片酬频繁突破天花板,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而编导、服装、化妆、道具等工作人员应获得的报酬少得可怜,影视剧后期制作环节也是捉襟见肘。比如特效只能做成“五毛特效”,甚至于不值五毛,粗制滥造的烂剧层出不穷。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对天价片酬的治理,但政府有形之手不可能划出片酬的最高限价,只能要求合理安排影视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而且“县官不如现管”,限酬令的效果往往并不明显。上周六,优酷、爱奇艺、腾讯三大采购方平台联合正午阳光等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发表《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九家公司将坚持每部电影、电视剧及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对此您怎么看?
   
微观(47):如何拔除“天价片酬”这颗毒瘤
栏目编辑:牛乐耕
  光明日报:莫让影视质量为“天价片酬”买单
  规范艺人“天价片酬”的初衷不是打压演员群体,更不是因为演员收入过高而“仇富”。积弊丛生、乱象频仍的影视行业,急需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净化和自我拯救。抵制“天价片酬”可谓这场自净行动的第一步。期待部分影视机构的声明能够早日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和行动,以修复业已严重扭曲的市场乱象,使影视行业的发展重回正轨。
  
    工人日报:抑制“天价片酬”,仅靠自律有点悬
  从规范全行业演员片酬的角度来说,需要行业自律但仅靠自律远远不够。只有完善诸如《电影管理条例》《电视剧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网剧管理制度,将演员片酬 、“阴阳合同”详细写入,并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真正给“天价片酬”套上紧箍咒。此外,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治理“天价片酬”不外乎市场和法规两种主要手段。但在国内,市场自我净化功能基本上是失灵的,而相关法规又不健全,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经济参考报:遏制天价片酬是个系统工程
  遏制明星天价片酬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主管部门通过政策进行调控,还要引导影视行业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方面,天价片酬要治理,应该是强化二次分配调节,即政府要利用好税收工具。在税务部门加强稽查的前提下,税收一定是调节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制定梯级征税政策,即对过高片酬制定更高税率来调节天价片酬,显然是更有效的调节方式。另一方面,治标还得治本,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场估价。

  红网:明星影响力不应成为天价片酬的理由
  许多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没有天价片酬,有些演员甚至零片酬出演,只是为了带给观众一场真正的艺术盛宴,《西游记》《红楼梦》的拍摄过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演员培养专业,拍摄技术发达的今天,却难见那样有深度,有层次的作品,实在是让人叹息。明星影响力渐盛的今天,他们应当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的,而不是对片酬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身为观众也应理性对待影视作品的好坏,提升文化鉴赏水平,影视从业者也应注重品质与细节的把握,不要投机取巧,本末倒置,反而适得其反。

  钱江晚报:遏制天价片酬,光靠限价不够
  遏制天价片酬,这已经是社会共识,不但公众有这样的诉求,电影人也有这种强烈的需求。争议还在于究竟该怎么控制上。拿此次的这份联合声明中提到的办法说吧。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制作方完全可能通过虚高制作成本的方式变相提升片酬,前段时间曝光出来的阴阳合同的事,就属于这一类的操作办法。还有,对单集片酬和总片酬进行限制,制作方也可以通过拍成几部、制成几季的方式化整为零,规避限制。可见,单纯的限制并不是万能药方。这些情况用行政调节的办法是很难凑效的,需要多用市场的思维想问题,以放开市场的方式鼓励竞争。一个成熟的影视剧市场,是管出来的,也是竞争出来的。好的影视剧市场,得让情节、制作水平唱主角,而不是演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