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听书体验可让技术大展身手

2019-04-27 09:19:00来源:光明网作者:

  作者:张田勘专栏作者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成年人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我国也有近三成人有听书习惯,移动有声App平台已成为听书主流选择。

  听书在传统上似乎是孩童的事,在孩子睡觉前为他们读一段故事是最经典的生活片断,无论中外,莫不如此。成人现在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原因在于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快节奏,信息技术的介入让人们接收信息有了多元选择。

  不过,现代成年人听书并不像孩子一样有父母专门为其朗读,而是听播音者的朗读。如果能利用听书的这个特点,用艺术和技术辅助,前者如较好的播音艺术,后者如AI技术,就可能提升阅读的趣味,让更多的人喜欢听书,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科学素养。

  读书和听书当然有差异,除了在大脑功能区的解码(文字理解能力和听力,即音义结合的识别和理解力)有不同外,最大的不同在于,听书是浅阅读,读书则是深阅读。读书可以放慢速度,还可以反复咀嚼一两个句子和章节,听书方便、简单,只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听书,充分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尤其是在行走、乘车、等候、排队、做家务、带孩子时,可以一心二用。而且,虽然听书是浅阅读,可哪怕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至少也有一些理解和启发。在有充裕时间时,也方便通过这种浅阅读的启发找到纸质和数字版的原著进行深阅读,加深理解。听书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获得情感带入的理解和愉悦。

  听书理解的要素之一是朗读者的声音,这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如评书,读者(听众)喜欢听书是因为说书者的声音、表演和夹杂自己对原著的一些初步理解。随着IT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说书人在中国逐渐被听书APP取代,但即便是听书APP,现在大部分还是由真人来朗读,尤其是学过播音专业的专业人员。不过,未来的方向已经比较明确——由AI来朗读。

  AI的语音播报早就普及于各种IT终端,如手机、电脑中的语音师(播音员),目前IT终端的语音师大多选择了女性的声音,如iPhone中Siri的播音员,这是因为人从孕育起,习惯的是女性(母亲)的声音,听起来既有抚慰作用。同时,女声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友善,不具有威胁性,让人更能“听得进话”。

  目前的读书APP主要是真人声音,其中男女性的声音都有,但是童书的朗读者以女性居多,这可能是照顾到了儿童的需求,也是吸引儿童听书的一种策略和技术。如果要吸引更多的成人随时随地听书,朗读者的声音就需要有所选择,根据书中的故事和情节、环境、人物角色的要求来配适朗读,甚至还需要根据人物特点说方言。

  如果这些声音都由人工来朗读,由播音员来模仿不同人物、年龄段的声音和方言,会让人感觉并不是很真实,而且成本较高。这时,交给AI来合成声音和朗读,就会让听众在听书时有更强的带入感。

  当然,以不同角色来朗读主要适用于文学作品,其他类别的书籍,如政治、经济和知识类的书籍则需要根据书籍的内容配以适当朗读者,一人进行全书的朗读可以更好,但需要让声音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还要遵从播音的艺术和规律,如语速、语调、音高、音频,以及播音时的情感等。

  或许,这些就是听书优于读书的地方,也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听书阅读的优势。说到底,只要有更多的人阅读,无论是读书还是听书,都是文明的成就。(张田勘)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