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毕业生求职屡被诈 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风险
2005-12-01 08:19:22
|
|
|
|
毕业生资料被利用 11月22日,对于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张来说,是很糟糕的一天,早上7点多,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自己是警方,正在调查一个案件,涉及到小张,要求他把手机关闭一天,天真的他信以为真,随即把手机关掉。随后小张的父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号称是小张的大学老师,说小张因车祸住进了医院,现在急需两万元才能手术,必须在一个小时内打到指定银行的账号上,否则孩子将有生命危险。 接到电话后,小张的父母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好在理智战胜了一切,小张的父亲先后给院领导、校领导打电话,核实了孩子没有问题后才安心了。后经警方调查,原来小张在某招聘网站上登记了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资料,行骗者正是从该网站上获得了小张的详细资料。与小张相比,另一所高校的小于则没有这么幸运,最终被骗子骗走十万元,而起因也缘于公布了自己的详细联系资料。 据了解,去年全国仅报道过的大型手机信息诈骗就有10余起,起因都是泄露了个人信息。笔者从济南市各高校了解的情况看,类似诈骗时有发生,已不下三五起。 山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昌兵告诉笔者,校园内发生的手机信息诈骗案80%是大四毕业生,多数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外公布了个人详细资料。他表示,其实大学生求职中常遇到的骗局和风险远不只手机信息骗局。 四种骗局骗倒毕业生 笔者从各高校了解到的信息看,求职骗局主要有四类。一类是要求先付押金,这类骗局通常称有轻松、体面的工作,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即可上班,但往往学生交钱后,招聘单位又推说岗位已满,让其等候,最后无果而终。 另一类是招聘临时苦工,一些小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但不签合同,还把一些不好的工作交给求职者,一旦发生工伤等情况,学生往往是索赔无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类是传销类工作,学生以销售人员被招进来以后,用各种手段逼迫买下一定数量的物品,然后让其继续欺诈他人,如果无法吸引更多的人,自己将赔进本金。 最后一类是特种行业,这种情况常以娱乐场所特种行业的高薪来吸引求职者,不少学生到这些场所打工,很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规避求职风险 随着11月份就业旺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投入到就业大军中来,如何避免求职中的诈骗和骗局,是高校管理人员和学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昌兵告诉笔者,高校毕业生一方面既想把自己推出去,另一方面又害怕因为公布个人信息而遭受欺诈。他建议在填写简历时,尽量不要公开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信息,仅仅留个人手机就可以,涉及到就业网站时,除非学校做要求的,尽量不要随意注册。学校方面则应该对招聘单位进行审查,多方核查用人单位信息,确保信息源可靠,保证进学校招聘的都是正规的企业单位。 此外,尽量不要到宾馆等地点面试,尤其是女大学生,即使去也要结伴前往,同时把面试地点、时间告诉同学或者老师。面试时,留意招聘单位的人员是否都有事可做,如果单位所有的职位都在进行招聘,这样的单位就要特别当心。而如果对方要求交现金和钱物,对方很可能是传销或者诈骗。如果面试者要拍照,尤其是个人尊严受到侵犯时,千万不能答应。 万一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要保留好证据,尽快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总之要随机应变,不要因为处理不当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文/刘万新
|
|
 编辑:
解西伟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