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338万人,今年毕业生将超过400万!截至去年9月,2004年的毕业生才消化掉70%,而当2005年的毕业生还在招聘会上飞奔的时候,2006年的毕业大潮已滚滚而来。是僧多粥少,还是伯乐难求?大学生就业难题是怎样造成的?且看四方会诊。
学校 学生不敢闯,也不想吃苦 网上发布学生信息签订就业协定,新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求职便利,双向选择为更多企业也提供了用人参考。“不过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山东工艺美院就业指导中心的娄彦主任表示,“基层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但学生们很少考虑,觉得没面子。可是真让他去南方大城市闯荡一下,又未必有这种魄力。” 毕业生敢闯、敢拼,敢于在市场中博弈,在竞争中超越自我,这种精神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味盲目地向往高薪,偏安城市,蔑视基层工作,也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 用人单位 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在一家美资医药公司做人力资源的王小姐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做了如下解释:应届毕业生长期呆在学校里,对工作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实习期间总带着做学生的一些习惯,从思想上把自己当作一个临时员工对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果在职场中磨练几年,一定不是这个效果。 企业培养一个员工都要下大成本,出于时间和成本的需要,有经验的应聘者优先无可厚非。但这不是说不要应届毕业生,只要心态端正,业务熟练,任何企业都不会刻意为难他们。 毕业生 好单位难找,差单位不去 小李刚刚参加完山东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他表示大多数单位只给出了几百元的起薪,作为一个本科生来说不太能接受,“我觉得我不止值这个数。”他有意掂了掂手中厚厚的奖状。 而做过学生会副主席的董同学自认为有名企倾向,“华硕和LG我都过了笔试了,后天还要去南京转转,那里有更多大企业。” 山东师范大学的自习室每晚都挤满了准备考研的同学,对于他们来说,研究生文凭是提高竞争力的最好筹码。“我一是要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二是要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和待遇。”数科院的吴成柱信誓旦旦地说。 现在摆在大学生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哪里有工作?”,而是“哪里有好工作?”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大城市名企业工资高环境好”的期望固然可敬,但唯有虚心而扎实的作风,才是好工作的敲门砖。 社会专家 供需双方缺乏磨合 就业新形势下,“结构性失业”的理论浮上水面。专家称,这主要是指一方面大学生忙着找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工作却无人填补。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扩招的学生数量超过职场可提供的岗位,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同时,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而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也把很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挡在企业大门之外。 积极主动地参加实习,互相创造深入了解的机会,才能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 文/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