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科填报志愿五步曲(下)
2006-07-21 07:57:00
|
|
|
|
一个时期的“热”到顶峰往往就是“冷”的开始。关键的是要看所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热”和“冷”主要是由当时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录取时,由于考生的报考数量与院校的招生计划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出现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在就业时,高等院校所能提供的毕业人数和社会的需求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构成供求矛盾。 “热”和“冷”又是相对的,主要体现在:其一,招生时形成的矛盾和在就业时形成的矛盾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今年录取时非常热门的专业,在大学毕业时不一定仍然热门,反之亦然;其二,考生及家长的“热”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热”有时会出现不一致。因此,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发展趋势、就业去向等全面系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热门”专业。 就高校自身而言,所设置的专业本无“冷”、“热”之分。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长期需求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强,而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时限性很强,如“经济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在短时期内社会需求量很大,可急速升温。但这样的专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高,受政策影响大,用人单位有很多限制。持续“高热”的时间可能很短,可能突然出现降温变“冷”。 现在一些比较“冷”的基础专业、长线专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热门专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鼓励更多学生来学习“长线专业”,来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近几年,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学生调专业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考生及家长应把目光放宽些,放远些,全面考虑,灵活应对,而不要非热不报,对冷门专业采取一种绝对排斥的态度。值得强调的是,考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对于选择专业志愿十分关键。各位家长和老师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充分尊重考生本人的意见,只有爱一行,才能学好一行、干好一行,人尽其才。 四、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稳一稳”、“冲一冲”都是正常心理反应。在志愿栏中,每一个批次的第一志愿的填报都十分关键。 笔者提出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就是在确定填报志愿时,通过“立足点、确保点、争取点”,在所选择的若干高校中进行分类判断,“立足点”是指所选择的高校填报志愿的基本出发点;“争取点”是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高点,是选择高校的上限;“确保点”是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低限,是下限。 在实际填报志愿中,经常采取“稳+稳”、“险+稳”两种操作方式。“稳+稳=立足点+确保点”,更多考虑的是追求办学水平一般学校中的比较理想的专业;而“险+稳=争取点+立足点”,考虑追求的是办学实力较强理想的学校,它们各有利弊,关键是学生与家长要达成共识。 五、掌握志愿填报方法和技巧 第一,第一志愿要选准,第二志愿要填好。 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录取分数不同的院校的差异程度,这个差距是由学校综合实力、品牌知名度、招生计划及学校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没有定量的标准,但至关重要。选择学校应该是“递减式”的,不能“波浪式”、“并列式”。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不能都填报两所档次接近且都比较“热门”的院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第一志愿录取不上,第二志愿就可能因该院校第一志愿已录满,使你所填报的第二志愿落空。 一般来讲,若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志愿分数较高的学校,第二志愿报考的学校就应是历年录取有缺额的院校。所填志愿顺序形成一个由高到低的梯度。以下有三个建议可供考生参考: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但办学实力较强的院校,是不错的选择对象;有的学校整体实力并不太强,但某些专业很有特色,也可以作为一种选择;选择一所能够接收的院校,入校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继续学习或顺利就业。总之,对于第二志愿,请考生认真考虑,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第二,“求稳”与“搏高” 搏高有风险,但干什么事没有风险呢?一个一点风险都不愿承担的人,很难有所作为。考生在选报志愿时,既考虑自己的竞争实力,又要用心研究大众心理,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把自己置于“险地”,有时却因“险”得福。在此我绝不是鼓励冒险,搏高是有条件的。首先,考生分数要足够高;其次,应充分掌握各种报考资讯并作出科学分析;最后,要有承担搏高失败的心理准备。做不到以上几点,还不如稳当一点好。 最后,强调一点,家长和教师要督促考生在填写志愿表时认真谨慎。填写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切勿疏忽大意。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核对学校以及该学校的代码、专业不能填错。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在充分考虑国家需要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高考成绩,尽可能填报档次合适的院校(专业),既提高录取的命中率,又为今后走向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编辑:
解西伟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