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经济“高烧难退”
2007-01-11 09:15:00
|
|
|
|
临近学期末,社会培训机构不少招生广告“入侵”大学校园。在考试经济成为一块诱人大蛋糕的背景下,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层出不穷,某些主办单位也从中获取到巨大的利益。专家认为,对考试市场加以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培训机构相中校园 元旦过后,笔者走访了济南几所高校,发现各大高校的招生宣传广告很“流行”。在某师范大学的几处宣传板上,笔者看到,关于招生、培训的广告比比皆是,尤其以2007年考研培训班的招生广告最多。更有甚者,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未开始,很多“2008年考研预报启幕”的广告就已经贴出。 笔者了解到,这些张贴在校园内的招生广告只是“皮毛”,不少招生宣传单已经“飘”进了宿舍里。为了争取到学员,各家培训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招揽生意。 大学生为“试”所累 采访中,笔者发现不少应届毕业生都能展示出一大叠厚厚的证书。现就读大四的小曹告诉笔者,大学期间,他是“考试族”中的一员,4年下来,自己花在考试上的钱不下4000元。据了解,不少高校大学生用在证书考试上的花费超过千元,花费比较少的也达四五百元。 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即将到来,一位正在“备战”的大四男生说:“考研就像是投资,我已经花了近2000元。”该同学详细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暑假参加辅导班学习报名费490元,暑假留济一个月生活费500元,房租费450元,考研课本和辅导书已经花了500元左右。 “考试热”催生畸形产业 据了解,“考试热”的形成,既有正常的因素,如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不断增加等,但同时也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如一些部门在利益驱动之下热衷于设置考试。无论如何,在各种因素推动之下,“考试”已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更为严重的是,“考试热”还催生了不少畸形现象,比如“枪手”猖獗,考试辅导班鱼龙混杂,盗版教科书、参考书充斥市场等等,这都给考试市场带来了混乱。 针对当前考试经济逐渐升温的现状,某高校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考试必须回归理性的轨道。为此,尤其应该对有关部门热衷推行考试的风气加以整治。 文/姜成坤
|
|
 编辑:
解西伟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