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热点
本站搜索:

教育部:今年所有农村学生上中职全部免费

2012-09-07 14:28:00    作者:   来源:国际在线  

关键词: 中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农村学生 教育部部长
[提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9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9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中新社:

  袁部长您好,我关注到刚才您提到我们的教育经费今年达到4%,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所提问的点在,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纲要颁布之后有没有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具体的成效又如何呢?谢谢您。

  袁贵仁:

  因为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分配差距扩大,在这个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家庭比较贫困的群体。过去我们讲入学要公平。现在出现了区域的不公平,比如说生在这个地方入学机会少一些,还有经济上的不公平,因为家里比较穷,没有钱上大学。党和政府一直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关注,因为很多同志都是当年享受国家助学金才读完大学,提供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特别是纲要颁布了之后,着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国家到目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首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两免一补”政策,“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免除书本费,同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实施补助政策。纲要颁布之后,连续两年上调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天这两年提高了2元,年均补助的标准,小学生从500元/年提高到1000元/年,初中成从750元/年提高到1250元/年。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中小学生每天可以得到4-5块钱的生活资助。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营养餐工程”,对680个县,2600万学生实行了营养补助每人每天3块钱。如果这个学生寄宿又享受了营养补助,每天就是7-8块钱,保证他们不用交学杂费,同时也解决了生活困难的问题。

  学前教育从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提出了资助政策,中央给予各省以奖补。高中阶段,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国家采取了鼓励政策,希望更多的孩子适应我们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到中职就读,能够成为我们优秀的劳动者。我们现在对绝大多数学生,全国大概90%以上的学生实行了平均每年每生1500块钱的生活补助,只要上中职就得到每人每年1500块钱的补助,同时实行了免费政策。到现在为止,上中职的学生除了给生活补助之外,对城市、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今年我们还准备将所有农村学生上中职全部纳入免费的范围,应该说,读中职基本上也相当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按照20%的比例,每人每年按照1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惠及480万学生。

  高等教育方面,针对有的学生考上之后家里负担不起,上不了学的问题,我们对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提高了资助标准,每人每年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对大学生不仅实行了生活补助,而且我们今年暑假开学中央财政拿出钱,对他们从家到学校的路费进行补助。如果我拿到通知书,我没有钱从家里坐火车到学校去,这个中央给予补助。各高校全部实行绿色通道,你确实一分钱没有,资助你路费到学校,然后学校再根据你家庭情况,给予生活补助,学校好的将来还会给予奖励,然后还可以在他的家乡或者学校办理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能够完整地完成学业。

  应当说,我们已经将研究生资助标准提高了,最近我们还准备出台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文件,在这个改革的文件里,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将会比现在力度更大。2011年,全国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达到980亿元,惠及了7800万学生。教育部开通了热线电话,随时听取各个方面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说,这是我们做的非常好的一件事。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讲,我们国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我想“完整”就是说覆盖面,都覆盖了。“初步”,我想应该是我们的工作还有待提高,工作要做得更细。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