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3 21:25: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三波留学热潮,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以公派的访问学者为主,自费留学生非常少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第二波留学人群中涌现了大量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目的的自费留学生。在这个时期以及之前,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和日本。
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三波留学浪潮,这其中增加了不少本科生的身影。留学生群体也走下神坛获得平视的舆论视角。截至2012年3月,中国官方累计统计的出国留学人次超过230万。仅2011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就已经超过30万,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也正在成为中国新一代青年中越来越受舆论关注的人群,在各种各样光环与偏见并存的标签背后这是一群怎样的年轻人?中新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即将留学的中国学子,希望从他们对文化、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准备为入口,通过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勾勒出中国新一代留学生的群像。
出国留学,学业当然是重中之重,通过国外学习经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或许是留学生活最重要的收获。在经历了择校、申请的种种之后,“准留学生”们似乎对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
出国留学决定源自亲身感受
即将就读英国牛津大学的王轩(左)和即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杨路怡(右)都表示大学时的经历对他们选择留学影响很大。(受访者提供)
清华大学毕业的杨路怡今年9月即将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他说,自己选择出国受学习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身边出国留学的同学非常多,中学同学有许多高中毕业就去美国读本科了,而大学里也有很强的留学热潮,有我们系为例,有近一半的同学选择留学深造。中学同学中一批关系不错的都出国读本科了;而在大学,我们系所有的专业课都是双语授课,用的都是美国原版教材,考试和作业都要求英语完成,而且我们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美国工程院院士,这些教育学习环境的影响都驱使我选择留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先进的科技,去感受异的国文化。”他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追求,深信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去外面闯一闯对自己的成长是很好的选择。
“总体来说,我觉得留学可以是路径更宽,发展更好。”即将就读英国牛津大学的王轩选择出国也源自对国外教育环境的亲身感受。他说,“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的,不管之前学生‘优秀’与否。国外大学对学术研究能力的强调的确大于国内,并且要求学生涉猎相当多的领域,眼界比较宽。并且,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批判性眼光。这点在我和美国学生交流时大有感受。不管他们的知识摄入量大还是少,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相对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