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光明媚,不少中小学组织学生春游。不过记者发现,今年有些学校春游变身为“室内游”:参观科普场馆、人文基地等。赞同者认为这有助于增长知识,而更多失去“撒野”机会的学生颇有怨言。
某小学二年级的春游地点是某博物馆。有些学生兴致勃勃地参观奶酪的制造过程,了解牛奶的营养价值,感觉“不虚此
行”,但多数学生却意兴阑珊。小刘抱怨:“外面天气那么好,老早就盼望着去公园玩了。一年一次的春游到这种地方参观学习,没劲!”
据调查,时下将春游变成“室内游”的学校,不在少数。一些校长说,春游去公园或郊区“白相相”,孩子什么都学不到,有点“浪费”。不如将春游“课程化”,从低到高各年级形成“系列”春游教育,纳入拓展型课程或者社会实践活动。
对春游变身“室内游”,有些家长表示赞同。家长王丰提出,春游“与时俱进”开发多门类的去处,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有利于孩子成长。不过,大多数孩子则对春游“室内游”表示不情愿。一位中学生说,自己小学二年级时到奉贤春游,蓝天、白云、油菜花,海阔天空、无忧无虑地在田间奔跑,至今印象深刻。“平时埋头学习,生活单调,一年就这么一次春游,应该让我们‘撒把野’!”
教育专家指出,春游有其独特意义。结伴户外,亲近自然,释放天性,陶冶性情,这是成长中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对孩子成长确有许多益处,但不能替代春游。此外,学校教育活动也不能过于功利化,在追求教育的“附加值”时,不能忘记孩子的需求。户外春游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无用”,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有益。现在孩子天天局限于斗室,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都很重,何苦再剥夺他们到户外“喘口气”的宝贵机会?
退一步说,想提高春游的教育“附加值”,也不必局限于“室内游”这一种方式。沪上有些学校组织的户外春游,延伸开掘了多种教育功能,兼顾学生兴趣和教育效果。如进才高中,本周组织“挺进大别山”,学生赴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3到4人为一组,分散到当地农民家中生活一周。这一周,既是身处农村品味湖光山色的郊游,又是亲手体验稼穑艰辛的学农活动,还能参观当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一举多得,学生负担不增加,得到学生和家长广泛赞同。(记者 李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