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博士后是到了企业接着搞科研,硕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提交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案的建议》,为毕业生和企业解决就业、招聘难题。
在提案中,孙狄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见习期以2年为上限。此阶段内毕业生与企业签订见习合同,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因此也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
此消息一出,立即遭来网友炮轰。许多网友认为“学士后”模式不过是拖延了毕业生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反而变相为企业白用工创造机会。有网友就此调侃道:博士学位毕业后可继续攻读壮士,四年壮士毕业可攻读勇士,毕业后如果还找不到工作,请攻读硕士学位。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众所周知,想方设法扩大就业门路可以理解,但“学士后”模式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题。在笔者看来,“学士后”表面上降低了用人成本,但实际上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企业背后必然有支凝聚力极强的团队,如果招进来的员工待遇很低,不知道自己的前景如何,心思不往一块想,劲儿不往一处使,又何谈企业的创新、发展呢?此外,企业对这些“学士后”能否委以重任,让这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得到锻炼、掌握技能,也要打个问号。
缓解就业难不是单方面逼迫毕业生“零薪酬”,去当“学士后”就能解决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改变大学生就业思路。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落实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做好服务工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对于掌握技能的意识要始终保持。对于技能的学习要做到未雨绸缪,争取在毕业时获得文凭的同时还能掌握一门过硬的技能。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项目经验一直是进入软件行业的两大法宝,也成为注重实践能力的IT职业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国内最大的IT职业培训机构之一威迅教育2008年末提升课程体系开发,研发出5.0课程体系,启动新版软件工厂(Lab-campus)工程,在业界产生重大反响,推出的“培训中心”+“软件工厂”模式,对学员实践能力提升具有更大重要意义。
微思5.0软件工程师系列课程是威迅教育10年IT职业培训经验沉淀和探索创新的最新成果,是59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专家智慧的结晶,相比以前版本,更加突出软件开发中基础知识、注重在实际开发中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思5.0软件工程师系列课程从立项调研到开发完成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在调研阶段,在各地共发放行业内技术需求调查问卷6721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785份;在各地走访IT企业多达126家,同时专家团队通过座谈等方式向IT领域内的专家了解行业未来发展和技术需求趋势,并且对非IT企业IT岗位技术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形成课程体系草案后,由上海信息委、上海软件协会等机构的软件行业专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界专家,微创、海辉国际、中软资源、泽众软件等软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经理多次论证评审,最后才形成了培养目标全面接轨企业不同IT岗位的不同级别入职标准的正式课程体系。
微思5.0软件工程师系列课程设计上不仅充分运用了威迅教育标准化的逆向设计方法,而且融入了“分层教学,项目特训、精准就业”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不同岗位入职标准为目标的就业、教学、招生的不同学习路径,充分考虑学员的基础和学习体验,践行了以人文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分层教学突破了IT职业培训行业一个课程对应多个层次学员所造成的教学班级内学员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实施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单一的顽疾,开创了一个产品多个课程的先例,实现了为不同基础的学员提供不同的课程的目标,让学员学得会、学得好。
软件工厂的项目模式更是打破了IT职业培训行业实训项目陈旧且规模小、项目与知识倒挂、难以激发学员解决问题的潜力、难以让学员树立责任意识、难以培养学员协作精神的局面,启用了软件企业机制:承接到什么项目做什么项目,依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进行项目管理,实现了全真环境打造有经验的软件开发人才的解决方案,让学员拥有跳槽的资本。
精准就业弥补了IT职业培训行业现有产品对IT岗位细分不足的缺陷,采用了企业分类、岗位入职标准分级的方法,帮助学员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人尽其才的就业服务新模式。
“培训中心”+“软件工厂”项目模式,填补了软件开发人员中高端IT职业培训精确化培养、精确化就业的市场空白,更是为“学士后”的实践需要创造了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