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打造“金牌蓝领”
|
|
2006-10-27 08:02:00 新华社 |
|
|
新华社青岛10月26日电题:上得起、学得好、用得上——职教“工学结合”打造“金牌蓝领” 新华社记者吕诺、徐冰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记者近日在山东青岛等地看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这段讲话,十分醒目地写到了许多职业学校的墙壁上。 作为一种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办学模式,“半工半读”不仅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学、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半工半读让学生进得来、上得起 17岁的农村女孩任志华有着“双重”身份。韩国南涯电子有限公司在她就读的学校——青岛胶南电子学校投资兴建了一个电子元件厂。每天,她有4个小时坐在课堂里学习电子专业知识,有6个小时在车间里实习做工人。她每月可以获得实习补助600元左右,除了交学费和解决生活开销,还可以寄些钱给父母。 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大约要支出4000元左右,很多低收入家庭学生因此望而却步。而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让贫困家庭学生轻松走进校门,除了解决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贴补家用。 胶南高级职业学校与韩国现代汽车三承电装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现代汽车线束装配工学基地”,学生学习一天、工作一天,月收入400元至500元。除去支出,一年能节余一两千元;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学生先到企业学工一年,然后返校强化学习,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后再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与新招员工同工同酬。每个学生3年可获得2.4万元至2.8万元收入。 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职校学生家长说:“不用家里花钱,就能学到知识,毕业还能找到工作,这真是难找的好事啊!” 工学结合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 正如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所说:“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满足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现象的根本途径”。 工学结合使得职业学校重新审视办学方向,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胶南市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压缩了十几个不适应社会需求或重复设置的专业,增设数控技术、船舶焊接、汽车制造与维修等急需专业。青岛黄海职业学校推行弹性学分制,组织改编了22种实用教材。 实训是提高学生技能、连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关键环节。随着“半工半读”的展开,在政府进一步增加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企业加大了对学校技术设备的投入和支持,有的企业直接把车间建到校园里,职校的实训条件明显改变。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的落后教学方式,变成了“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一批批技能过硬的技术能手不断涌现。 青岛黄海职业学校学生王宗江在校期间已经拿到了高级技工证书,未出校门就有多家企业争着聘请;胶南市职业中专数控专业学生崔宝忠获得青岛市技能比武一等奖后,担任了江苏某公司青岛、烟台两地售后服务负责人;不少企业与职校共建“工学班”,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据胶南市统计,近4年来,全市职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万多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校企合作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先成人,再成才。青岛黄海职业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办学,引进企业管理方式,突出学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于日常管理。学校借鉴部队管理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果敢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科学严格的管理逐步使学生们具备产业工人的特需品质。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但向学生传授了技术,而且向他们渗透了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知识以及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信念。 技术过硬、职业素养好,这是用人企业对“工学班”学生的普遍评价。韩国南涯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寅和说:“与胶南电子学校合作,我们受益最大。工学班的学生素质高,适合我们企业的要求。”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从今年秋季开始,教育部在107所中等职业院校推行半工半读试点工作。 教育部提出,半工半读试点院校要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各自职责,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避免学生在实习中受到身心伤害,严禁到危险岗位或学生不适宜岗位实习,严禁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企业要为参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合理的劳动报酬,用于贴补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费用。 |
|
|
编辑:dcz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