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手机查看
董 冰 刘 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如何做到刻骨铭心,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实质,正确阐释好、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步性和优越性,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有效地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主动认同,让自信在文化上生根。
因此,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一个文化理念,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文化自信不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以深厚的实践底蕴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40年来我们的成就是实打实的,13亿多中国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没有人否定得了。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更要有底气、有定力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
正是文化自信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崭新时代: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历史和价值的制高点上;放眼思潮激荡、众声喧哗的当代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文化自信使今天的中国人更加相信自己走过的路、取得的成就具有文化的必然性,更加相信自己独立自主创建的理论和制度具有文化的正当性和先进性。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凝魂聚气、强根固本的“底气”“豪气”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更”和“三个事关”高度概括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那么,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呢?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形态,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回顾和列举我们文化有多灿烂,文化自信首先是觉知支撑我们创造这些文明,支撑我们走到今天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一)“打底气”: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重塑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着意于解决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讲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坚定地走向未来,否则可能走向歧路。文化作为历史的记忆是一种传承,是我们不能背弃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文化自信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文化自信意在提振中国人的“精气神”。文化自信的功能正是定位于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指引”。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时,用“凝魂聚气”加以总结概括;在谈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时,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没有这个就会得软骨病。必须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文化自信有助于践行知行合一,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人必体现在对行为的约束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包含的境界和信念是:精神上的坚守要化为行动的力量,树立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付诸脚踏实地的行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二)“展豪气”:回应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文化要求
民族是文化的母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与衰落同民族的兴衰相伴随,与时代同频共振。文化兴盛必须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国家的兴盛也必然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上。
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重文尚德的民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至少在明中期以前,中国既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同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败、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亡成为大问题,而民族危机最终表现为文化价值的危机。历史的转机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摆脱民族危亡,筚路蓝缕、强国富民,中华民族经过站起来、富起来,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今天的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是经历苦难后的辉煌。同时,这种自信更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信心: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与西方文明中心论、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展开文化的较量,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时俱进,用共商共建共享、互尊互信、共同合作的理念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三)“有勇气”:积极应对文化领域面对的现实挑战和复杂斗争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面对我们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仍然存在大量难题、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更要有勇气直面、应对这些复杂斗争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到这些问题,譬如一些社会成员价值观缺失的问题;中华文化的命脉和立场受到挑战,“去中国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问题;学术话语框架、理论体系缺失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威胁国本、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文艺创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国际话语权孱弱的问题,等等。
这些在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我们崛起中的大国身份不匹配,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匹配,而且影响到我们的文化安全和政权的安全。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以文化自信支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合乎逻辑地拓展和延伸,是对“三个自信”的文化觉解和升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顺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歌猛进,坚定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的文化建构。
(一)文化自信指引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追溯到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优秀资源和精神追求,这就打通了文脉,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一致性。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文明的期盼,无论是“小康”还是“大同”,都寄托了人们想要摆脱剥削和压迫,走出贫困,过上富裕生活,和谐共处的美丽愿景。这一愿景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不谋而合。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解决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问题。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化道路就是西方近代的发展道路,西方模式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走向现代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依靠中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不可能走向现代化,同时,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质和历史条件下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许多优秀的思想资源,通过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展,完全可以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要素。
(二)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源头活水
实践证明,当我们以自己的文化特质、国情、历史条件为“底色”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中国化水平是最好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但是尚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跟在苏联后头,经历了十多年的幼稚时期。直到遵义会议,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原理解决中国问题,并且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所谓毛泽东懂中国,就是他懂中国的国情、懂中国的文化、懂中国的老百姓,毛泽东思想被称为“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正因为其扎根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中国国情,才能“把脉”中国,也才能开出“药”方。今天,我们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须要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最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有力支撑
制度的选择是有路径依赖的,依赖的就是文化传统。中国在其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的国家,没有分权制的文化传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独特性,它特别强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一致和紧密联系。因此,在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上,形成并确立了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很多制度优势都是基于上述文化事实,譬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等等。这些制度优势之所以能发挥巨大效能,恰恰是由于文化力量的支撑,这是我们应当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董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刘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组织宣传统战部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