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手机查看
李 颖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文化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赋予传统典籍以现代化诠释,使典籍真正“活起来”并“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电视节目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成功经验。
一、以内容连接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绵延至今5000多年的深厚积淀,滋养形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思维习惯、话语体系、社会结构与民族气节,是形成广泛文化认同、凝聚深厚文化自信、激发磅礴文化自强的基础。电视节目作为主流文化传播媒介,应当自觉担负起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元,而电视节目具有浓缩性、短时性、快节奏等特征,故而电视节目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注意精准定位与适当取舍。在网络媒介影响下,观众不再满足于过去“你说我听”的传播模式,更关注节目内容是否契合需求、符合期待,尤其是精神领域的互动性与满足感。因此,电视节目要想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受众精神需要的元素并加以现代化诠释,从而实现传者与受众的“双向奔赴”。《典籍里的中国》先导词“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很好地阐释了节目定位,即以典籍为媒介,观照历史与当下,带领观众在领略中华文明之美的同时探寻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在已经播出的节目中,制作者以古籍为线索,通过影视化呈现方式,生动诠释了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宋应星献身科学的毕生追求、李时珍心系民生的大医情怀等,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须臾不可离的精神家园。
二、以表达连接文化理解
在工业文明与互联网技术带动下,人们的思维习惯、语言表达、阅读方式、媒介使用等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人要读懂收藏于博物场馆的文物、留存于古老典籍中的文字、沉默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等,往往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然而个人想要在短期获取这些专业知识并不现实,传统的文字介绍或解说形式很难让人们形成持久的记忆。因此,现代电视文化节目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为观众提供专业的研究、解读、诠释,更要创新表达方式,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表达连接点,使大众看得懂、记得住、传播开。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致力于探索直观、便捷、交互的信息呈现方式与快速、精准、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不仅体现在现代语言表达上的短平快特色,还体现在对以碎片化、浅阅读为特征的网络媒介深度依赖。电视节目应当从简短、明确、快节奏、轻松化的信息需求出发,在尊重史实与现实规律的前提下,在保证节目内容思想性与价值性的基础上,探索运用适合的叙事手段与表现方式。
一是用好故事表达方式。讲故事能够通过悬念设置、情节推动、人物塑造等方式,使观众在通俗易懂的叙事结构中形成文化认知,并与故事人物或讲述者进行交流对话,更为轻松、趣味、交互。《典籍里的中国》很好地实现了从“佶屈聱牙”的古代语言到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的转换,还适当结合现代人的思维观念进行情节改造、悬念设置与人物塑造,以戏剧化、冲突性、情节性等叙事特征提升了生动性与吸引力。
二是用好艺术表演形式。歌曲、戏剧、影视等艺术表演,通过声像形成视觉冲击、精湛表演形成艺术感染、共通审美构筑文化理解桥梁。《典籍里的中国》运用“表演+影视+点评”的表达方式,将典籍以舞台剧和影视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实现了由抽象文字到具象影视的转化,且以精致的“服化道”与专业演员将表演塑造得生动逼真,观众在“追剧”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加之专家学者的点评拔高认知、拓宽思路,助推文化理解更加全面深刻。
三、以体验连接文化认同
生活方式形塑了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又影响着生活方式。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决定了现代人仅靠历史记忆与想象力很难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但人类仍有相通的感官系统,身临其境时就能够感同身受,这就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体验连接点,以相似的感官体验触发理解与认同。
融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智能技术手段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景与情境,使观众通过身体感官的感受形成“在场”沉浸体验。如借助VR、AR、投影等技术呈现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所;以剪辑、蒙太奇、拼接等艺术手法实现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依托服饰、道具与艺术表演还原真实场景,配合故事悬念、情节冲突、仪式打造等,在游戏中深化文化传播,在传播中获得沉浸体验,在体验中强化情感认同。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舞台切换打造了传统空间(艺术表演)、现代空间(主持人语)、场外空间(专家点评)。传统空间以屏幕、投影、服饰、道具、演员等表演还原了故事场景,使观众以身体介入故事产生切身体会,并融入再思考、再传播;主持人作为观众的具身传播代表,以现代读书人的身份在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之间穿梭,塑造了古今穿越的趣味游戏感受,吸引观众沉浸于艺术表演与故事叙事中;而场外空间则从专家视角对传统与现代空间的言行进行专业解读,进一步深化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认知与思考,帮助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以情感连接共识共鸣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空前增强,诉诸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电视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情感连接点,深化情感叙事并激发情感共鸣,以情感共鸣点燃观众内心之火焰、思想之光芒。
一是挖掘平凡情感与共同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明基因生生不息,如历经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孝亲敬老的中华美德等,共同基因的呈现能够激发观众的记忆与共鸣。如大禹划分九州唤醒民族共同体意识;宋应星执着于“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天工开物》激发忧国忧民情怀等。
二是注重制造“燃点”。通过催人泪下、振奋人心的情节与语言能够制造恰到好处的情感“燃点”,使观众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中与角色同悲同喜,凝聚认知共识,形成情感共同体。《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次的古今重逢都是“燃点”,当宋应星同袁隆平在稻田中握手,孙武站在两千年后出土的竹简前,屈原看到“天问一号”升空发出“我把诗写在竹简上,他们把诗写在宇宙中”的感慨时,观众情感也到达瞬间迸发的峰值。
三是尊重情感发展的规律。情感迸发必须以情节进展为铺垫,以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以细节、氛围、演技、体验为烘托,才能达到“情到深处自然浓”的效果。比如《孙子兵法》一期,制作者带领观众了解了中华民族“知兵而不好战”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正是因为曾经历过战争的苦痛,才对和平无比珍视与渴望,激发了观众家国同构、珍爱和平、天下大同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