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房价果然又成为热议的话题。上至代表的讨论,下至非参会的“外围专家”都对调控房价问题特别给予关注。代表及舆论更多人的建议是以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调整住房结构等手段控制房价快速上升。但所有的观点和对未来政策的建议中似乎都缺少一点,就是要用市场手段对房价进行有效调控。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房困户与居住升级者的要求混为一谈,房价自然成为民愤,成为经济乃至政治一个永远扯不清的糊涂概念。
近年出现的新一轮房地产热是建立在有消费需求基础之上的繁荣与上涨,这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海南、北海等地的虚火炒作。现在,无论是上海、北京等房价整体偏高的城市,还是成都、西安、南京等省会,甚至地一级、县一级的城市,房价全部在上涨。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有需求一直在拉动着房地产开发。
多项调查及数据证实,现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三口之家,一百平方米住房只是他们接受的面积底限。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相比较许多发达国家居民也算奢华的居住面积需求,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城市化进程而出现,住房供应即便加倍、翻番恐也难于满足。
一百平方米以上的需求显然不是房困户的需求,这些人所关注的房价问题,自然应该归入市场的概念范畴。而如果是将房价归为市场商品房范畴,那么一切问题就只应在市场经济概念范围之内寻求答案。那么,所谓的控制开发商暴利、压低土地价格、商品房限价、增加小户型项目开发、降低首付款比例,等等建议和论调就纯属无稽之谈。
就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来说,这些城市的房产需求绝不只是这个城市的原住民。当全中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民大众”和全世界翘首归国投资的华人,都朝向心中神往的中国首都索求一套住房之时,这个城市的住房需求就绝不是供应结构的问题,也绝非多建多少经济适用房住区的问题!
所有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国家,调控经济乃至某一行业领域时所采用的手段一是税收,二是金融,而不是在调控某一行业时,在原料供给商或者制造厂商中控制商家的利润或价格。目前中国城市房价的问题出在需求失控上,而需求调控最好的、也是唯一对策就是对消费税(房产方面则指房产税,也称之为物业税)加以调整。
从消费终端抑制,对那些相对于资源多吃多占有住房的房产业主,以及房产投资人施以高额税收的政策,既可以有效控制“无用多占”的过度住房需求,又可通过税收将富人的钱财补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且还会有效地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
将保障性住房与商品化住房混为一谈,造成了百姓抱怨住房需求得不到解决,但同时房价接连不断上涨的尴尬局面出现。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才会理解房价问题其实与真正住房紧缺的民众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