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房产 > 房产新闻

保护农民权益推进征地改革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2006-07-25 12:34:33
   
 
赖伟行 田豆豆


    征地过程中,如何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有关专家从行政方式和制度建设两方面给出建议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政府依法行政,力避错位缺位

    记者:征地过程中,政府角色存在哪些错位和缺位?

    郭巍青:过去的许多情况是,征地的决策、实施、补偿安置由政府进行,发生争议也由政府来解决,一些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明确,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长远问题考虑不多。

    记者:这种错位和缺位是如何造成的?

    郭巍青: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导致政府相关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甚至造成征地权的滥用。一些地方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下,将工程的进展看作是“大局”,而将农民的利益要求看作是“私利”,忽视其权益保障。

    记者:要和谐解决土地争议,政府该如何做?

    郭巍青:政府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逐利”。这里面,就包括了法制建设、平等协商、民生保障三个要素的配合,缺一不可,保证交易的透明、公平。比方说,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区分公益项目用地与商业开发项目用地,严格按照审批权限批地,在此前提下将土地流转环节推向市场化,着重培育农民作为议价主体之一的能力。

    农村基层组织,当好“减震器”

    记者: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在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上处于弱势。政府如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郭巍青:民主平等、耐心细致、直接透明的工作方式非常重要。要逐渐构建一套公正、合理的征地程序和标准,像举行听证会、完善公告制度等,最终纳入常规。

    记者:防止和解决征地争议,农村基层组织可以做些什么?

    郭巍青: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可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为保障农民利益发挥更大作用。过去,某些地方政府只要求农村基层组织配合项目的发展要求,忽视农民的知情、参与、监督,结果在一些土地纠纷中,基层组织往往成了农民怨恨的第一个目标。这个情况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建设,要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权益,要成为纠纷和冲突的“减震器”。

    制度建设不足,凸显征地难题

    记者:农民在征地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制度角度看,有哪些原因?

    周洪宇:首先,程序有法不依。征地审批、公告程序被架空,有的“边斩边奏”,有的“先斩后奏”,有的甚至“斩了也不奏”;其次,补偿难以落实。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征地补偿费被拖欠、截留、挪用;第三,补偿标准偏低。具体的补偿标准主要是由行政机关裁量,容易造成任意降低补偿标准的现象,另外,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也普遍较低,不足以弥补农民遭受的损失,也不足以制约任意征地行为。

    记者:您认为现行法律法规中,主要的不足有哪些?

    周洪宇:主要是对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不够具体完善,地区性的政策缺乏法律依据。比如,在补偿安置方式上,多数地方政府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但是当征地补偿金用完后,失地农民何以维生?在中国,农民的土地具有最终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以失业、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失地农民权益,呼唤立法保障

    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制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周洪宇:在严格界定“失地农民”定义并将之分类后,要完善征地制度,明确法律程序。规定征用过程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财产评估程序、补偿标准公示程序、听证程序、强制拆迁程序等,让农民对土地征与不征,补偿多少等拥有发言权。

    还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实行严格的“追惩”制度,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及时将补偿资金标准额度和每户农民资金到位等情况对农民公示。确定某个“第三方”作为监督主体,改变政府既当征用方、又当规则制定者和纠纷最后裁决者的现状。

    最重要的是,对失地农民规定综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他们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我建议,可以采取政府与农民按比例分担保险费的方法,由政府把农民的一部分补偿金直接用于缴纳保费。记者 赖伟行 田豆豆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made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