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房产 > 房产新闻

宏观调控受一些因素干扰 导致房价继续上涨

2006-07-25 12:34:33
   
 
企盼房价下跌者的愿望恐怕又要落空了。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在2月份同比上涨了5.5%。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6.2%。从全国来看,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虽然下降,但价格没有明显回落的趋势发生。

    今日出版的《金融时报》载文指出,近来,关于房地产价格应该出现明显回落的声音很多,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幅度,不仅一般的劳动者买不起,连白领阶层也买不起。

    那么,在宏观调控进行了两年后,房价为什么仍在往上走呢?有专家分析认为,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调控措施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金融开放带来的外资对房地产的需求,可能对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已经出台政策措施来看,一是控制土地,二是紧缩信贷,通俗地说,是同时收紧了房地产供给和需求。2004年实行“招拍挂”以来,政策因素导致土地进入市场步伐放缓,加上避免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房地产先行指标回落,投资增速下降。拆迁政策的改进在客观上造成房地产开发进程减缓,房屋供应量减少。银根对房地产行业的紧缩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同时,房地产信托在2005年受到整顿,房地产基金尚不能成为主流的融资渠道。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地产公司几乎没有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房地产业整体资金紧张,开发节奏大大放缓。

    从房地产需求的角度来看,成交量不会大幅下降。来自上海官方网站“网上房地产”的最新统计显示,3月上海的商品住宅交易量达179.67万平方米,与2月82万平方米的成交面积相比,环比增幅高达119%。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的新建一手住宅成交出现强劲反弹,全市的交易量达到179.67万平方米、共16140套,这一成交规模也达到了去年调控新政出台前的水平。因此,许多经济学家作出这样的解释,即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使房地产资产成为货币资产保值增值的替代品,就像西方国家成熟的房地产市场那样,已经成为虚拟金融市场和虚拟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即使政策重点打压的投资性需求,下降幅度也不会太大。这就决定了房屋的买卖不仅是为了满足居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保值和增值的工具,即投资的需求。即便是居住,也会同时考虑其投资的功能。

    另外,2005年的宏观调控也挡不住海外基金投资中国房地产的步伐,目前来看,这些基金的总量虽然不大,但是示范效应不容忽视。

    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很多购房和准备购房的家庭无力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同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很多行业、产业产能过剩,亟须扩大内需,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任房价继续涨下去,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冲击。

    因此,稳定房价的工作今后仍应继续。日前,建设部出台了2006年工作要点。要点强调,2006年建设部将继续贯彻落实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切实稳定住房价格。通过调控项目立项和土地供应,从源头上控制高档商品住房开发,引导和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

    与此同时,农村集体土地将直接入市并可用作房地产开发。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在前不久召开的房地产高峰论坛上透露,农村集体土地突破性试点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农村集体土地可能直接入市并可用作房地产开发,意味着长期以来一直被禁锢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可能解禁,农地入市闸门开启。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表示,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和允许农民入股,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如果是这样,房价肯定会跌。”

    相信,只要以普通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工作,房地产市场必将得到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made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