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2006年年底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我国银行业亦面临一场严峻考验。尤其是对外资银行开放针对内地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必将为我国个人房贷市场带来重大变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值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观察。 第一,银行业界最为担心的“存款大搬家”,会否在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后成为现实。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相关专家的说法,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里所占比例不到2%,而在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比例为30%,经济较活跃的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比例更高达50%。以此推论,随着银行业全面开放,我国或许会有1/3的存款转入外资银行。如果出现存款大搬家,可能在两个方面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个人房贷。
首先,存款大量减少,专家们担心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出现。这主要是由于银行资金大量集中投放于期限较长的个人房贷业务,尽管目前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据估算仅为10%,但其增速惊人。个人房贷在2003年比1998年增加了11353.58亿元,增长26.64倍。另外,央行200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时定期储蓄余额不过6.91万亿元,比中长期贷款余额少2500亿元,这部分差额依靠短期资金支撑,“短存长贷”导致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不容低估。而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国内银行拿中长期个人房贷开刀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如果未来出现“存款搬家”,国内几大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将减少。根据央行的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纪录的近9.2万亿元,巨大的存贷差加上部分城市个人房贷的负增长,导致商业银行在今年纷纷放宽个人房贷条件。存贷差减少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房贷增速可能会大幅滑坡。
第二,外资银行对个人房贷的热情仍是未知数。
即便未来出现“存款搬家”,也仅仅是改变了存款在内外资银行的分布结构,如果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货币政策没有大的改变,存贷差总体上不会减少。问题在于,外资银行在吸纳了大量存款后,是否会像我国商业银行那样大量向个人房贷领域投放?毫无疑问,鉴于目前我国个人房贷的快速增长,个人房贷肯定会成为外资银行眼中的肥肉,但是外资银行有比较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制度,已经有外资银行表示,中国必须有比较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以控制房贷风险,否则不会开展个人住房人民币贷款业务。
另外,国内银行未来与外资银行的竞争,绝对不仅仅是存款、利润等指标上的竞争,对风险的控制也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因此,一旦外资银行在内地居民个人房贷业务上表现出过度的谨慎和保守,国内银行界对个人房贷业务的增长是否还会有目前的热情和冲动?更何况,按照国际经验,个人房贷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年至8年,我国个人房贷已经开始进入到这一运行期内。
2006年,为服务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鼓励普通住房消费”成为楼市调控的基调之一,追求个人房贷余额的快速增长依然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目标,但是由于今年年底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各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似乎有必要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控制和消化。
其中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快房贷产品证券化的进程,以此消化我国银行界过去几年在个人房贷产品上累积的金融风险,以便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轻装前进,增强未来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在个人房贷产品上进行了花样繁多的创新,可以视为是应对未来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的热身和准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