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房产>地产研究
站内搜索:
地产圈不免平地起风06年七大话题闹地产
2006-04-20 10:35:22 作者: 

旺财 王雪莲 刘子

  按照惯例,年初本该“无大事”,即便如此,地产圈还是免不了要“平地起风浪”:政策上一有风吹草动,《物权法》也好,“勾地”也好,还未正式出台,便有人叫好有人叫停;大腕儿们抛出个“贫富分区”的话题,于是大家都有了唇枪舌剑的理由;空置与房荒,流拍与地荒,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内分泌失调的毛病久治不愈;“贫富分区”从无中生有到甚嚣直上,加上品牌时代的声声叫响,北京房价超过上海之后的一系列影响,“勾地”还没有最后尘埃落定就已经让专家们炒得人仰马翻,可以说,2006年全年的一些焦点性的话题,在年初已经初显端倪。

  NO.1 品牌时代声声响亮

  NO.2“流拍”死掐“地荒论”

  NO.3空置率挑战房荒论

  NO.4 期房走向下坡路?

  NO.5 贫富区之争:一个假命题

  NO.6房价:京沪不连线

  NO.7“勾地”:一桩无疾而终的案件

  如果我们能够确定整个地产行业对于品牌塑造的决心和严肃的态度,那么未来的地产品牌时代面貌也就清晰可见了。

NO.1 品牌时代声声响亮

  从2004年开始,通过种种迹象,我们都可以看出,在房地产面临新一轮整合时,地产行业的玩法必须有所变化了。于是并购、合股、投资基金,于是专业化、服务、学习,于是有的要做大有的要做强,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而品牌地产的口号也声声叫响了。

  整合旗下各个项目,为企业更新标记而大张声势,种种姿态都表明,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品牌战略,而在此之前,一些企业开发的项目早就执著地抱紧自己的案名不放开起了一个个的连锁店,其打造品牌的步伐坚决而坚定。

  从名盘到品牌,从知名企业到品牌企业,北京地产乃至中国地产的路就这么一步步走过来,不过,名盘可以靠钱砸出来,知名企业可以靠开发的数量堆出来,而品牌的塑造却又是何其艰难。

  2006年初,温总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三年执政中,痛心的问题是“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两会期间,关于地产的话题从来都是热点。不管调控是否又要到来,对于地产更高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是一定少不了的。

  在此背景下,对于“地产品牌时代”的呼声,其背后的动机肯定不会是更“暴利”,而是更加勇敢地承担起对于时代和社会的责任,对于普通百姓的责任。对于屡遭谴责的地产企业而言,亮出品牌,其实就是背水一战地把自己放到了风口浪尖上,就是把自己放到了各种眼光组成的聚光灯下。

  以前《安家》曾主张过“地产无品牌”,其实在意义是说地产缺少那种漫长岁月对于产品的持续考验,缺少民众对于特色产品的执著追捧,地产开发者缺少对于消费者的道义责任。但短短几年,北京地产业的成长速度让作为媒体的我们也惊讶,时代对于地产行业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地产产品的特色化与消费者的品位感也逐步分层出现了,于是我们也乐于承认这个现实:这个时代需要地产品牌!

  对于品牌的认识,业内的态度是复杂的,一种几乎占有压倒性力量的声音说,因为地产行业本身的生命力有限,所以根本出不了品牌,因为地产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不能肯定,所以企业品牌是一个笑话。

  我们的想法是,虽然我们今天很少自己用剪刀,但不可否认,曾经“王麻子”是一个伟大的品牌,虽然我们今天的服饰有着太多的品牌可以选择,但不可否认“瑞福祥”是一个可敬的品牌。因为任何一个品牌必然要放在它自己的时代中去发挥力量。

  在今天这个地产时代中,为什么我们不能追求品牌,在一个地产行业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时代里,为什么产生不了品牌?

  一个迫切要求品牌的时代是伟大的,一个将树立品牌作为自己追求的行业是可敬的!

  在我们决定将“北京地产品牌时代大揭密”作为本期选题时,已经经过了几近三个月的业内调查摸底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期间,各种利益集团关于地产品牌方面的论坛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其结果是,80%以上的企业都表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但另一方面,一半以上的企业表示,如何定位自己企业的品牌文化尚在摸索之中,更有一些声名显赫的企业态度谨慎地表示,目前企业的品牌战略正在调整中,不能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答复。

  模糊的答案,给我们的信息却是清晰的,正因为其慎重,所以我们相信他们对于品牌塑造的态度认真而严肃,而北京地产乃至中国地产即将走向品牌时代的结论也可基本确立。

  我们确信,2006年的北京地产,将是一个地产企业纷纷确立自己品牌战略的最好年份,而品牌,将是2006年北京地产业最响亮的声音!

  所谓“地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开发商找不到适合自己开发的地块,于是造就了政府有地拍不出的“流拍”现象。2006年的土地市场依然会在种种结构性的矛盾中痛并快乐着。

NO.2“流拍”死掐“地荒论”

  一边是开发商口口声声喊“缺地”,一边是政府土地“滞销”的尴尬,作为房地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到底是紧缺还是过剩?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地荒”与“流拍”两个概念逐一解释。“地荒论”起初源于广州,引发房价暴涨之后,最后演变成开发商与政府的“口水战”:前者认为,8.31之后由于政府土地“限量供应”,土地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房价上涨;政府方也是有理有据,“开发商手上逾期两年以上为开发的土地就达40万亩,‘地荒论’是开发商抬高房价的一个幌子,纯属无稽之谈”。

  从笔者角度来看,“荒”与“不荒”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喊“缺地”的开发商,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种或许正如政府所说,属于“图谋不轨型”,借机哄抬房价;另一种则是有品牌有实力的开发商,手握大笔资金,却找不到合适地块,万科就曾面临着这样的窘境,2004年它在北京开发销售的楼盘有三个,且均为项目的尾盘和后期,由于土地紧缺,万科西山庭院曾一度放缓开发节奏。8.31之后,土地对于很多品牌开发商来说都成了一种考验,大兴黄村1号地拍到9.05个亿,清河地块拍到24.5亿,“天价地块”似乎已经从“特大新闻”变成家常便饭。开发商应该不是跟钱有仇的一批人,能让他们这样“挥钱如雨”,相信土地对他们来说,确实到了靠“夺”才能拿到好地块的程度。

  而政府所说的“地不荒”则主要是从总量上考察,但“两年之内还未实施土地开发”的主角应该是一级市场投机者与实力较弱的中小开发商,而有实力的品牌开发商面临的是“有地没选择”的窘境。

  据悉,目前北京进入“招牌挂”程序的土地就有五十多块,但目前为止,土地市场还没出现“供销两旺”的迹象。所谓“地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开发商找不到适合自己开发的地块,于是造就了政府有地拍不出的“流拍”现象,正如当代商城与动物园批发市场的皮鞋专柜,供应量绝不是问题,暂且不说合不合脚的问题,仅仅从直观来看,前者太贵,后者又太“水”,难以满足主体人群所需。“流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的供求关系不对称,政府提供的土地不能适应绝大多数开发商的需求,比如一些地块原始环境不理想,区位差一些,基础配套不完善,或者不符合当前市场要求,这些都要求相关部门在售前要充分做好前期调研,根据市场预期和承接力去“供应”土地。

  无论如何,土地正式通过“招牌挂”正是进入市场之后,就已经成为一种商品,需要加工,也需要市场调研,即使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也应该考虑到“适销对路”,而日前国内实行的拍卖流程缺乏市场调研的环节,通常是由当地国土部门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土地交易中心统筹年度供应计划排出时间表,由于省略市场调研一环,造成供求不对称,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流拍”现象,仅仅靠“勾地”等来“保值保量”是不够的。


 住宅的买方时代还是没有到来,产品不是老百姓说了算,归结为一句话:空置的是老百姓买不起的,“荒”的只是物美价廉的。2006年,我们还得耐心等待美丽新世界的到来。

NO.3空置率挑战房荒论

  据2月24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透露,截止到2005年末,全市空置商品房累计面积为1374.2平方米,比年初上升了31.6%,相信身边那些整天盘算着买房,看到好房忙着排号,排号之后买不到合适户型的人们,看到这数据一定有砸点儿东西发泄一下的冲动。一年之前身边很多朋友就开始搜罗东西南北的小户型,至今未果,于是纷纷慨叹“买房难”。

  前几天看了一下新闻,说是一尾房超市10点开业,早晨8点多就有几十个人等在现场,结果却没看到一套房源,最终失望而归。

  “房荒vs空置”从本质上说与“地荒vs流拍”是一个道理。关于住宅市场供应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被大家谈论颇多,我们索性来深挖一下其中原因,房子的属性归根结底取决于建造者的意图。“专注于”高档房开发的开发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高利润驱动型,很多开发商都愿意“把土地价值最大化”挂在嘴边,信奉“黄金地段+黄金楼盘=黄金价格”的公式,拿到稀缺地段就非要打造出所谓的“绝世珍品”;第二种是“逼上梁山型”,一些开发商由于拿地成本过高,只能将房子档次水准往上提,与周边地价楼盘区分开来,取得竞争优势,“天价地块”选择高档项目就是这个道理;第三种是品牌速成型,一些涉足地产领域时间不长的企业,为了尽快树立品牌,纷纷将高档楼盘当作突破口,对于他们来说,高档项目更容易突出品牌形象,类似星河湾、naga上院等项目都属于这种情况,除此之外,一些国字头的大型集团也都倾向于用这种方式快速创立地产品牌。至于中低价位房,虽然也有“国美第一城”、“华纺易城”等榜样,但追随者还是不多,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怎样“空置”,高档房的厚利时代并没有完全过去,至少还没到非得“薄利多销”的份儿。

  不过,今年还是出现了一批“平价”(相对区域其他楼盘)项目,以CBD周边区域为例,新盘大多为单价在8500元以内的中低价位住宅,包括位于西大望路的大旸楼,均价为8300元/平方米,位于四惠的壹线国际,均价为8000元/平方米;位于朝阳路太平庄的阿曼寓所3、4号楼开始认购,均价为6300元/平米……中低价位楼盘入市,无论是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之举”,还是为了“低开高走”,对于购房者来说都算得上一个好消息。

  除此之外,笔者还要纠正一个认识误区,空置≠卖不出去,某次跟一位开发商探讨销控问题,他提出了一个让小记“耳目一新”的观点,就是“越好卖的房子卖得越慢”,道理想想也很简单,畅销的房子总是不缺关注者,时间越长,盯着的人越多,涨价自然越容易,聪明莫过开发商!

  细细分析,住宅的买方时代还是没有到来,产品不是老百姓说的算,归结为一句话:空置的是老百姓买不起的,“荒”的只是物美价廉的。


 虽说骂声一片,但从等房者的角度看,期房还真的暂时废不了,不然“劳苦大众”离房子又该越来越远了。不过既然两会上代表们拿着当大事说,2006年的话题中估计是少不了这根“鸡肋”了。

NO.4 期房走向下坡路?

  期房预售,曾一度被老外戏称为“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最近却开始腹背受敌:首先是去留之争,业主为“取消”摇旗呐喊,开发商为“保留“据理力争,政府的“暂不取消”算是救了“期房”一条命,但如今的两会期间代表们又开始建议取消了;其次,现房虽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却也开始步步进逼,据建设部门统计,2005年北京全市商品住宅买卖成交28.3万套,其中,商品住宅现房买卖成交10.3万套,增长17.7%;商品住宅期房预售成交18万套,下降21.8%,期房,该完结了么?

  打开网站与纸媒,时常可以看到期房业主们的“血泪控诉”:小区规划图上的绿地最终变成停车场;房子的楼板不合格,一脚可以踏出个窟窿;面积缩水,物业管理混乱……问问身边的“穷”朋友:“如果买房,你买期房还是现房?”甲说:“如果买别墅或高档房当然选现房,砸钱也得选个物业好的,如果买普通住宅就买期房好了,一不小心抢到前头,还能挑个户型朝向好的。”乙说:“原则上喜欢现房,不过从经济条件出发,只能选期房,如果现房价格能有松动,那就更好了。”丙说:“现房,贵是贵点儿,但是入住快啊。”丁说:“期房,便宜没准儿还升值。”看来期房还是暂时别“废”了,一旦不要,“劳苦大众”离房就更远了。

  从直观角度说,现房总算可以见到庐山真面目,图纸上的商铺、学校、会所、景观都摆在眼前,选不选心里都有个谱儿,但价格实在让人咂舌;而期房往往是“只见售楼处不见房”,好在价格可以承受,户型朝向也可以多向选择,一旦眼光独到,运气又佳,升值指日可待,只是买房人与房子始终隔着一层纱,只有等揭了盖头之后才知道美丑。笔者走访了一些期房购房族之后,将他们的“失望”与“期望”归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希望开发商的承诺不仅落实到纸上也能落实到房子上。虽说期房可以监督施工,可咱们管不了社区规划,也不能随时随地在房子里看着,面积、户型、装修标准也没有判断标准。虽然房地产商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具体怎样还是不要看最后拿到的实物,再说物业,交了2.1元的物业费,最终“小区门口还是变成了停车场”,一句话,就是希望kfs厚道些。

  其次,“期待”的成本也不低。从现实情况看,期房从预售到交房往往都要等上个一、两载,房价少一些,考虑自然要多一些:要时刻关注开发商近况,若开发商在物业建设过程中因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使工程停顿,那么就得蒙受巨大的损失;此外,市场行情不定,房价涨跌难以预计;最后,等待期的租房成本也不低,开发商如果能在此期间提供一些廉租房,必能吸引客户,获得人心。

  既然话题是任老大引起的(据说是被某媒体给曲解了,才引发如此争端),贫富分区之争在2006年的话题中肯定是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其要点不在其实质意义,而在于这个话题贡献了这个浮躁年代一个现实的道德和经济学文本。

NO.5 贫富区之争:一个假命题《安家》

  与“和谐社会”的主张相悖,贫富差距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物权法》的施与行,反对派中就有“穷人”的声音,说是“一些生活设施向富人手中倾斜,对于普通阶层不公平”;其次就是“贫富分区”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实际上就是“没事找事”。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黄金地段由于稀缺,然后“珍贵”,最后有钱人扎堆,最后导致穷人被拒之圈外,这就是所谓的“贫富分区”,从理论上说无懈可击,实际上却有很多漏洞。

  首先,从富人区这个概念来说,它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贵族生活圈,是一个区域的概念。除了要有适于居住的“高档房子”之外,还要配备各式各样的高档消费场所(一般老百姓消费不起的)、要有“贵族”学校、“贵族”医院等专属的生活配套。首先考察一下目前具有“富人”属性的两个区域:第一个就是朝阳公园区域,应该算是公认的豪宅聚集区,不过,除了房子之外,小记在那里还真没发现什么打了“富人”标签的东西。三里屯酒吧,类似我这样的“穷人”依然可以有空坐坐,朝阳公园也对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没有绝对的贵族消费区;

  第二个就是富人扎堆的别墅区。曾经参加一个别墅开发商举办的活动,晚上十点才结束,本以为打车回家很容易,结果在“富人区”里转悠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看到“taxi”,倒是见识了别墅区的“恐怖”夜景:一条黑漆漆的大路,路边的别墅不知是没入住还是没人住,亮着灯的很少,一路走来,除了偶尔穿梭的高档轿车之外,只见到四个人:两个乘凉的民工、两个值勤的警卫,于是痛下决心::即使暴富也不考虑远郊别墅(暂且不说这种可能性极小)。

  对于富人区能否形成,笔者也始终持怀疑态度,即使富人允许了,市场默认了,政府能允许么?关于“仇富”,小记及身边的“穷人”都还没有,也许是因为接触的富人还不错,或者他们隐藏较深——几次参观豪宅都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一大家人,骑着自行车来看房,结果一户卖了一套;一对老夫妇坐着公交看房,最后卖了一套天价别墅。这些人虽富,倒是没有张牙舞爪,除了回家之后露富之外,平常也都隐藏在劳苦大众之中。

  “贫富之争”从原则上说是富人占了穷人的东西或者损害了穷人的利益引发的争端,而到目前为止,除了豪宅之外,我还没发现被富人抢走了什么,或许是因为没觉悟。对于时下大肆宣扬的“贫富之分”,我只想用三个字去形容:无厘头。


关于房价,放在哪一年都是一个焦点话题,尤其是当北京房价重新高于上海的消息放出后,更是人心惶惶。虽然超过上海还有深圳在前面挡着风寒,但上海的前车之鉴毕竟给了北京足够的提醒。总之,未来的8个月中,关于房价的议论有了更多的素材和期待了。

NO.6房价:京沪不连线

  近日,相关媒体报道出这样一则消息:据北京市统计局数字显示,2005年北京商品住宅期房均价达6725元/平方米。而此前,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2005年上海市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6698元/平方米,2005年北京商品住宅均价比上海高27元/平方米。

  在此之后,网上传出这样一种声音:继上海、温州、杭州等城市房价都出现了下降之后,北京也将会步上海后尘,成为又一个房价下降的热点城市。

  两会刚刚闭幕,最关注的话题还是房价。

  现如今各种名目的统计数据,应接不暇,足可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结果,也正是如此,使得原本最具权威性的数字变得如此的模棱两可,也使得业内人士对于数字都抱有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态度,但是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暂且不说这组消息的可信程度,就这一组单纯的颇似权威的数字,再加上一句“北京将会步上海的后尘”,伴着两会闭幕的房价过高的催化剂,就足够可以使北京的开发商劳心劳力又半年了。媒体甚至根据传言报道说,当北京房价高于上海的统计结果出现后,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开了研讨会,可见其敏感性于一斑了。

  曾几何时,北京和上海就犹如“七步诗”中的豆与豆萁,“本是同根生”;曾记何时,北京和上海也出现过“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然而,也正是在北京和上海如此纷繁芜杂的关系之下,京沪连线似乎毋庸置疑。但是也正是在如此具备充足个性魅力的房地产身上,京沪如何连线?

  也许上海的开发商在2005年之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许在2005年之后,上海的开发商还是会偶尔回忆起曾有的甜蜜,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上海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之后,泡沫“飞扬”。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在上海、温州和杭州这些城市投资回报率非常低下,温州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投资回报率是体现一个房子价值的,在一个正常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中,一套房子的售价应该是100个月的租金之和。如果这个房子的投资回报率非常低,那就证明这个房价是有问题的。泡沫的本质是价格虚高,在上海炒房最热的2004年,60%的二手房成交时,上家持有时间不满一年,这就足以体现房价已经背离了居住这一最根本的需求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当时有70%的购房者纯粹是为了投资,而这一比例在北京大约为20%。

  也正是如此,在面对国家2005年的宏观政策年,上海已经没有讳疾忌医的资本,要发展,上海必须翻过这座火焰山。

  如果用“日就见人心”,“实践出真知”也许会觉得比较俗,但是也正是在这大俗大雅的真知背后,面对宏观调控,北京房地产和上海房地产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

  也许在2005年之前,还会有人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怀疑态度,也许在2005年之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出现100%的健康全能达标,毕竟完美是相对的。但是北京房地产行业,在2005年向世人昭示了他的阳光。

  虽说2005年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四大主体:政府,媒体,客户,开发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观望,政府下猛药,出狠政策,媒体在边上煽风点火,消费者持币待购,开发商自乱阵脚;虽说行业内部也曾有那么一些人混水摸鱼,借北京房地产的发展势头,不负责任的作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产品,但是整体而言,北京的房价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只不过是在5、6、7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了持币观望的态度,交易量下降。北京的开发商对于政府宏观调控的举动还是很认可的。坚决打压投资的需求得到了业内各方的赞同。

  与此同时,北京的土地市场也在2005年显示出了它的活力,只要是稍具影响力的土地,都达到了大家竞相追逐的态势。北京知名的开发商华润,顺驰,华远,和黄争相拍地,势头绝对不亚于2005年的“超女”。相反上海的土地市场就没有这种红火的态势。知名开发商去抢地就反映了对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预期,这也是对北京房价的一个足够预期。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肯定会在合理的空间里上涨,而2006年一开始,北京土地又一再出现天价地王的现实更证明了这一点。

  区域一直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没有一个相对合适的基础之上,任何的连线都是没有说服力的,北京上海会继续在神州大地上各领风骚,北京和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也会继续在中华大地上独树一帜,灿烂辉煌。


 政府提出“勾地制度”有其深刻用意,但一项制度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市场形成支撑,而不成为滋生不当操作的环节,还需要根据目前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则。直面“勾地”,开发商和政府都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

NO.7“勾地”:一桩无疾而终的案件

  2006年1月,国土资源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土地成交价格申报制度”。据悉,这一制度将于今年7月正式执行。

  这一制度在业内被称为“勾地”,在香港金融风暴的时候曾经实行过。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无数关注的眼光,也许惹人注意的并不单纯是“勾地”本身,不甘寂寞的地产人总会在适当的时机找点合适的话题,时下超女的流行风还没有散尽,“PK”横行大江南北,地产圈子也是一直追逐着这股娱乐风,“勾地”很讨巧的又成为新春伊始大家的话题。争论无休无止,本来应该属于地产江湖风平浪静期,却是烽烟四起,这股硝烟一直蔓延到本在休假期的安家大法庭,责任扛在肩,安家大法庭临时动议,开庭公审,直面“勾地”。

  法官:ihome

  书记员:安家菜鸟级小记者

  原告:开发商中一派

  原告代理人:数不胜数

  被告:勾地

  被告代理人:国土资源部、黄怒波、蔡德安

  陪审员:董潘

  庭外小记:安家法庭开庭在即,堂内喧嚣声不断,原告一派可谓是人多力量大,彩旗飞舞,助威声不断;再看被告一方,势单力薄,若大的半边公堂,只有3位代理人在紧张的筹备这开庭事宜,虽说对方大有兵戈铁马之势,被告一方却仍旧稳坐钓鱼台,看来也是成竹在胸。

  随着法官定音锤的落下,安家法庭拉开序幕。

  原告:开发商一派

  “勾地”源于香港,实属一种“舶来品”,当时的香港正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大环境,香港楼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是出现在开发商停止购买土地的特殊时期,香港政府为了防止土地贱卖而出台的一项政策,它滋生的土壤是香港不同于大陆的经济体制,为此“勾地”根本就不适合于大陆市场。

  其二,大陆的“勾地”直到现在并未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缺少了制式的约束,“勾地”必然会参杂很多的人为因素,这样一来,原本已经逐渐走向公开明朗化的土地市场,必将偏离大众审度的范围,这也必将导致市场经济的规则的破坏,违背市场发展的规律。

  还未等原告代理人陈述完毕,原告席上已经按耐不住,大家气势汹汹的指责起“勾地”:现在外界都说房价过高,并把这一直把这个责任归结于是开发商的责任,天地良心,勾地这么一出,土地交易成本上升,房价怎么可能不上涨呢!“被告:勾地被告代理人:国土资源部、黄怒波、蔡德安作为被告代理人之一的国土资源部,临危不乱,大将之风足以震慑群雄,还未等其张口,就那么一个小小的眼神,绝对赛过法警手中的大棒,法庭鸦雀无声。

  国土资源部:“勾地”在目前是我们土地利用司出台的一个征求意见稿,现在社会各界都这么关注,这也正好是达到了我们当时的一个初衷,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在我们对于“勾地”只是处在一个征求意见的阶段,绝对没有上升到政策的角度,这一点一定要澄清。政府对于一项政策的出台是非常谨慎的。我们的“勾地”也绝对会是在适合中国国情的角度下出台,而至于怎么去完善也是政府现在再考虑的问题。而且,政府一个最基本的初衷就是要防止国土资源的流失,保护土地资源的收益。

  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勾地的实施,将极大促进北京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减少开发企业的盲目性。对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来说,勾地制度特别适用,因为很多大城市也和香港一样,存在土地后续资源不足的问题。

  中广信董事长蔡德安

  勾地只是一个手段一个方法而已。它是一个信息公开处理的手段,是一个服务范畴的东西,应该是保证土地信息披露公开的一个方法。在保证后边的招牌挂之后,对土地价格进行一个比较公开的评估,现在很多土地的价格高得有点离谱,有的土地价格会翻好几倍,如果这种土地信息公开的话,对土地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估,可能会抑制这种土地市场的泡沫状态,有胜于无,而对于土地市场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陪审员: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潘

  “勾地制度”最早出现在香港,当时推出这项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997年香港楼市暴跌,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首先,1997年香港回归,但香港市民对大陆政府还不信任,很多人卖房子移民,推动了楼市走低;紧接着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由于香港房价很贵,人们都靠按揭购买,金融危机使房子成为负资产,进一步导致了房价下跌;再加上董建华上台后,搞民心工程,建了很多廉租房,也成为促使香港楼市下跌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供给萎缩,开发商建房的意愿很淡,而房地产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没有人愿意开发房子了,对土地的需求就大大减少,这就进一步导致当时香港地价直线下落。在香港政府的财政收入里,土地出让费用占着相当大比重,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出台了“勾地制度”,目的是避免土地的贱卖或流拍。

  今年,国土资源部提出“勾地制度”主要是针对工业用地,当前住宅、商业及写字楼的用地都以“招拍挂”方式出让,而工业用地仍然沿用协议出让的办法,这使工业土地在出让的过程中权利介入过多,出让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工业用地也有其自身特点,市场竞争不充分,很少出现多家公司竞拍一个地块的现象。如果用“勾地”方式出让,即避免了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土地流拍或贱卖,同时也改变了协议出让的很多弊端。在土地出让的过程中,首先由企业提出自己的报价,政府认可后再进行招拍挂,这样政府在出让过程中就会有一定控制。

  开发商对“勾地制度”反映不太积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拿地的过程多了一个环节,就增加了开发商的工作量和需要平衡的因素,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其次是如果前期对地块价值估计有误,也必须承担自己的报价,这增加了开发商拿地的压力。而如果直接进行拍卖,开发商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一步判断,就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地块。

  此次“勾地制度”的推出有其特定背景。去年调控之后,市场出现持续观望,很多地方土地流拍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提出“勾地制度”有其深刻用意,但一项制度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市场形成支撑,而不成为滋生不当操作的环节,还需要根据目前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细则。

  法庭内外争论终于告一段落,在听取了双方的论证之后,在充分吸取了陪审团的专业意见之后,安家法庭最终宣判:土地作为房地产的前端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要打压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可能从土地市场入手也是至关重要的。“勾地”的出台,实施必须是在使土地价格变得更加的合理和透明的前提下。政府此次的“勾地”是为我们在土地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值得社会各界去思考。而至于“勾地”在中国的发展怎样,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大陆市场的检验。但是,在香港“勾地”政策的成功实施,就足以向世人说明“勾地”无罪!

 
来源:安家
编辑: made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