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房产>济南新闻>时政民生
站内搜索:
省会经济的立题与破题
2006-03-09 08:20:12 作者:□本报记者 方凯 报道 


  陈东琪简历

  陈东琪,曾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计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现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贝克莱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度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两度获国家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功奖,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计划起草研究、“政府工作报告”(1999)起草以及“十五”计划专题研究、是济南“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
  专著有:《东欧经济学》、《新土地所有制》、《强波经济论》、《微调论》、《新政府干预论》等,主编专著有:《中国经济变迁与分析》、《宏观经济调控与政策》、《宏微观经济学》、《打破地方市场分割》等,发表论文500多万字。

  提要

  ●省会经济是基于区域概念、空间概念,但却不拘于区域概念、空间概念,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经济发展思路。
  ●济南在位置上居中,城市有很深的纵深度,对东南西北都有影响力,它对省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的联动、对城乡经济的联动,甚至对工业和农业的联动,都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原来我们探索城市化、探索劳动力吸纳,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这几个特大型城市,现在通过“省会经济”的研究,逐渐把省会城市这一层级的“城市化”推动起来,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济南已明确提出“环渤海南翼和黄河中下游中心城市”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很有远见的,符合济南市的区位特点和发展趋向。
  ●济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省会,是全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服务中心、商贸中心、消费中心,优势很突出。如何挖掘几大“中心”的潜力,在发展中突出“中心”特征,对推动济南“省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要把经济链和文化链、消费链甚至包括行政公共服务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所不同的地方。对于济南来说不单纯要去挖掘“中心”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这些链条之间的结构联系。
  ●发展“省会经济”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旦确定好发展主题和突破口,切忌动摇;要按照“省会经济”阶段性的要求提出具体任务;要找到产业支撑点;服务业的问题要深入的研究。
  ●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至关重要,它更多的是从生产的需要中衍生出来的。看上去发展的是第三产业,实质上支撑的是第二产业。这也是我们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从粗放的增长到集约的增长,从低附加值的增长到高附加值的增长,生产型服务业提供了关键的支撑。
  ●要建立一个协调统一中心,加强城市的集中统一化的、网络化的管理。光有信息高速公路还不够,还要有高速的信息协调中心和平台。“省会经济”就好像是一辆车,四个车轮要按照一个方向、一个速度协调地推进才会行驶得平稳。
  ●我们谋划的很好,最后效果怎么样,关键还要看有没有建立长效的实施机制,还有具体的实施者能不能认真去落实。这决定着济南“省会经济”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能坚定落实,济南的“省会经济”一定大有可为。

  ■相关链接

  省会经济的提出与实践

  2004年5月,济南市八届三次全委会上正式提出了“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思路。至此,“省会经济”被作为破解省会济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此后的具体实践中被高度概括为32个字的基本思路:“以人为本,以城为魂,统筹城乡,全面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富市,服务全省,辐射毗邻”。在省会经济的具体探索和实践中,济南市又将其细化为六条工作措施:“一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为省和驻军领导机关服务、为全市人民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二是强化工业对省会经济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大力发展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五是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六是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编者按

  在“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这一总体思路指引下,济南的发展实践既是全面提升和稳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省会经济”不断探索和逐步破题的过程。为更好地研究和实践“省会经济”这一课题,促进省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济南新闻》派出记者赴北京访谈了有关权威学者和专家,现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省会经济”内涵丰富
  《济南新闻》:“省会经济”内涵是什么?它的提出对济南这样一个传统老城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陈东琪:“省会经济”这个概念应该说是济南市提出的最早,就是姜大明书记在2004年讲话中提出来的。以前我们常讲的是总部经济,而“省会经济”的提法除了可以兼容“总部经济”的一些优势之外,还可以包含很多新的特点。可以说是基于区域概念、空间概念,但却不拘于区域概念、空间概念,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经济发展思路。从全国来看,有三十几个省会城市,如果能从济南市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不只对济南市、对山东省,可以说对全国都有深远的意义。另外,“省会经济”这个概念基于城市经济的范畴,又特殊于普通城市的发展思路,其内涵非常丰富,有利于我们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原来我们探索城市化、探索劳动力吸纳,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这几个特大型城市,现在通过“省会经济”的研究,逐渐把省会城市这一层级的“城市化”推动起来,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因为省会城市可以在本区域内形成更具体的影响和更有力的带动。此外,这个概念从城市特色发展路径入手,对省会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定位和破解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在济南提出“省会经济”这个概念之后,引起了其他一些省市和学界的重视,之后又有一些省的省会城市也相继提出了这个概念。
  就济南本身来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我想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竞争的需要
  对济南来看主要包括来自两方面的区域竞争,一个竞争是省内的,主要是来自青岛的经济竞争。近年来青岛经济发展很快,在山东省整个经济规模里占的份额提升也很迅速,不管是数量规模、技术含量、工业体系、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还是外资利用等都有不错的表现。从山东省本身的角度来讲,济南在整个山东省的区位上是连接内陆和沿海城市的枢纽。济南原来有很好的工业基础,钢铁、建材、化工、汽车这些产业都有,而且济南的软件、服务、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得也很好,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可以说济南的产业布局是比较全面的,而且也有自己的重点。在这样一个格局下,客观的给济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外在促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与省外一些城市也存在着竞争。比如杭州、南京、广州等东部沿海省份的省会,甚至还有江浙经济圈内原来一些非省会城市,比如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城市发展得都很好。而且从历史上来看,济南比起这些城市在基础和条件上不但没有劣势,很多方面还有优势。可为什么这些城市近年来发展得这么快?当然答案可能有很多种,比如说是不是在概念上、题材上落后了?是不是在引起大家注意的角度上,济南这个城市品牌,这种公众注意度还有待提高?省外这种源于相似城市的竞争,同样给济南“省会经济”的立题提出了现实的需要。
  自身突破的需要
  另外一个因素,是来自内在的,对于济南来说,本质上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规模在不断做大,开放程度在不断提升,在全省经济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对鲁东鲁西的辐射力也在逐渐增加。济南在位置上居中,城市有很深的纵深度,对东南西北都有影响力。那么作为省会城市来讲,尤其又处于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上,它对省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的联动、对城乡经济的联动,甚至对工业和农业的联动,都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整个山东省半岛经济的大发展也迫切需要济南经济尽快崛起,实现其综合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盘活济南经济,就打通了山东半岛经济的大动脉。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当前大环境的推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济南如何给自己定好位,谋划好长远发展的路径,做好战略的选择和部署,这也在宏观上为济南市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要求。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济南市把“省会经济”作为突破口,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以我认为内在的发展要求和外在的竞争压力,使得“省会经济”这一概念得以在济南开拓出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探索实践。
  不能仅靠自然品牌
  从现在的实践成果来看,“省会经济”这个概念应当说为促使济南这样一个省会城市实现经济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很好的概念平台、统一大家思想认识的平台,逐步建立起了一个被大家注意的城市品牌。当然,济南传统上有泉水的品牌、旅游的品牌等等,但仅靠这些约束于自然资源的发展平台在现代经济竞争中是不够的。“省会经济”这个品牌的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树立了城市经济形象,对济南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破题从哪儿着手
  《济南新闻》:近年来,济南市的迅速发展已经初显了发展“省会经济”的潜力,您认为济南应如何破解“省会经济”的概念?
  陈东琪:可操作性的问题,还是取决于济南市委市政府对“省会经济”全局的谋划。我个人有几点想法。
  定位要细化
  首要的,就是济南的定位问题,要明确、细化其在山东,在东南沿海的定位。现在济南市“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了准确的定位,就是把济南建成“环渤海南翼和黄河中下游中心城市”,这个定位是很有远见的,符合济南市的区位特点和发展趋向。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济南的产业结构比较完整、全面,在全省的布局角度讲还是具有很强综合优势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济南的“省会经济”定位的更综合一些。相对于青岛来说,济南应该着重把行业链条和行业排列区别开来,发挥特有的综合基础雄厚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当前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好定位问题,研究好怎么落实定位的问题,研究好在省域内跟类似城市的分工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让济南的省会经济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
  省会优势发挥还不够
  再者,就是要研究济南市的特色,这与定位问题是相衔接的。不仅要认识有什么特色,还要细致地研究如何更好、更快地发挥特色,带动经济增长。我想对于济南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作为省会城市所具有的作为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服务中心、商贸中心、消费中心,甚至是城市化推动中的吸纳中心这样几种特殊职能。这几个“中心”的区位特点可能是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当然,这些特点也显现在东南沿海的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中。比如湖南长沙,就是一个很有文化消费吸纳性的城市。再比如说,你到杭州去看看,旅游、消费、房产经济的热度是非常高的。很明显,“中心”优势对于省会经济的拉动力量非常大。济南作为山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的省会,这些优势也很突出,但客观地说开发的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如何挖掘几大“中心”的潜力,在发展中突出“中心”特征,对推动济南“省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做系统化的产业集成
  第三点,对于济南来说,迫切需要操作的是利用“省会经济”的概念,做好产业集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特别是像济南这样的经济大省中的省会城市,要发挥它文化中心、消费中心等等这些“中心”的功能,就必须解决就业吸纳的问题,要解决好就业吸纳的问题就必须搞好产业集成。要拉长产业链条、集中产业布局,形成一种彼此联系的、相互配套的、互相提供供求关系的产业集成。
  长三角经济为什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经济活力,主要还是产业集成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的产业集成往往不是单纯靠行政推动的,而是靠市场机制推动起来的。对于济南来讲,这个集成同样要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建立多样化的集成。进一步做大做强物流产业,通过现代化、网络化的物流中心,带动其他产业集成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再以物流网络辐射济南周边的城市、县级市甚至农村批发市场。这方面有很成功的先例。比如浙江的义乌,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模式盘活了整个产业链条,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大的物流中心与大的制造中心衔接起来,再辅之以其他的一些相关流程的产业中心,促使产业链条互联互动,提升关联度和集成度。比如说济钢就有很多特色优势,它的产品、技术工艺等等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如果能建立起系统化的产业集成,完全可能做得更好。济南应设法把这些已有的产业优势和潜在的、待开发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更优化的、更具可持续性的产业集成。所以我的第三个想法就是济南应该利用发展“省会经济”的契机和优势来做大做强产业集成。
  “提高产业集成度”也是我们今后宏观政策发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当然我们讲“集成”不能忽略市场对产业分工的要求。产业集成的问题放大来看是关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如果城市的产业是分散的、规模很小的、水平很低的、互相是孤立的、结构是雷同的,那就构不成一个有机的、高效运转的集成,也就无法在结构化、开放化的发展中同别人去竞争。所以说,济南在“省会经济”的旗帜下,探索特色的产业集成之路不只是必要,而且是必须。
  建立链条之间的结构联系
  第四点,就是要把经济链和文化链、消费链甚至包括行政公共服务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所不同的地方。前面我们说到做强“中心”优势,往更深层次思考,对于济南来说不单纯要去挖掘“中心”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建立起这些链条之间的结构联系。济南是山东省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随之而来的,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发它的会展业、教育产业等等周边的产业链条。而且正是因为济南在全省的这种特殊地位,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比较集中,所以济南的消费扩展空间比起其他城市也更广阔。在充分建立和完善消费链的过程中,实现产业中心和消费中心的互动,建立一个良性的供需平衡和产销促进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才能实现济南作为经济中心的全面发展。经济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再与济南“先天”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地位相结合,这样才能理解“省会经济”这个概念的深层含义。
  做好“人”的文章
  第五点,就是利用省会经济做好“人”的文章。省会城市既是大的“人流”的集中地,也是大的人才的集中地。省会是文化、教育的集中地,如果能够做好“人”的文章,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去开发、去变成经济价值,这恐怕是我们建设“省会经济”,利用和挖掘资源禀赋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当前城市竞争,不论是区内还是区外,争夺人力资本是关键。济南作为省会,它的城市引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仅凭天然优势还是不够,要真正把“人”的文章做好,还需要深入地研究,这也是发展“省会经济”的内在需要。
  需要注意的问题
  《济南新闻》:“省会经济”的立题和破题,对济南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个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您认为在“省会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如何把握?
  陈东琪:这个问题的确需要探讨。“省会经济”的概念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但能不能真正地促进济南经济发展,还要看如何在具体操作中落到实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尤其需要注意:
  一旦确定好发展主题和突破口,切忌动摇。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周密的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明确了定位和发展的主题,找准了突破口,就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去落实。
  要按照“省会经济”阶段性的要求提出具体任务。比如说制造业方面,具体到哪一类,在“十一五”期间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都要明确出来。当然济南市有“十一五“规划,省里也有,各个县区也做了相应的规划。但我认为,不但要把规划做细,还要具体地、细致地促进落实。而且这五年的规划和要求要跟未来的十五年相衔接,要跟这个城市的更长远的发展相衔接。切忌彼此孤立,缺乏整体性。
  要找到产业支撑点。经济要发展,求量是必要的,但仅仅是总量的提升也不够,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去布局。济南要发展制造业,就要去分析究竟哪一种制造业更有发展的潜力,更有增长的持续性。比如济南市“十一五”规划里提到的汽车、建材、化工、医药等等。要发展一个产业,就要找到支撑点,而且要有几个支撑点,要有梯队的支撑点。因为现在搞产业,不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更不是简单的资源消耗,而是要搞附加值高的、科技含量高的,要设法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转化和集中。因此每一个支撑点还要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跟上先进的工业发展潮流。
  服务业的问题要深入的研究。济南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工业和服务业失调的现象,现在市领导认识到产业协调的重要性,做出了相应的部署,提出“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的方针。但我们突出“二产强市”,突出发展制造业,并不是要抑制服务业。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消费型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找准什么是适合济南长远发展的服务业类型,是具体破解产业协调的关键。
  二三产应建立有机联系
  《济南新闻》:您能不能具体谈谈济南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之间的协调发展?
  陈东琪:我想这里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还是要像我们破解工业一样,找准支点,要搞清楚服务业里面的哪个行业应该作为产业支撑点。另一方面,要在二产和三产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生产型服务业至关重要
  比如说我们发展服务业,除了消费型服务业以外,生产型服务业更多的是从生产的需要中衍生出来的。比如说研发,汽车的研发、化工产品的研发、建材的研发等等,加大研发力度,看上去发展的是第三产业,实质上支撑的是第二产业。这也是我们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从粗放的增长到集约的增长,从低附加值的增长到高附加值的增长,生产型服务业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以前济南曾有过第三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但那并不是服务业发展充分的表现。当时主要是餐饮业等传统的消费型服务业拉起了总量,但我们现在讲服务业的发展,讲的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研发;二是现代物流和配送;三是金融服务;四是教育培训。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把商品链条的上游和下游连接起来,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我们把这四个方面的服务业叫做与生产有关的服务业,也就是生产型服务业,可以说它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我看到过一个统计说济南去年现代服务业增长已经占到服务业增长的将近40%。这个比例发展还是很快的,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我相信济南在这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
  工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三点
  在工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个是要提高集中度,全市的企业经营,行业经营一定要尽快提高集中度。现在的问题是产业全面、行业齐备,但是大都太小,都是“原子化”的,形不成规模,这就导致了竞争力比较弱。
  第二个是要做好集成度,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没有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工业产业链的价值就不能充分的显现。彼此孤立就必然降低效率。济南应该尽快建立起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的有机联系,在这方面多做文章。
  第三个是要建立促使产业内资本流动性提高的良性机制。不管什么产业,股本和股东的变化应该是具有流动性的。通过这种流动性才能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才能推动一个产业的做大做强。
  最后一点,就是要做好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个口号提了很久,但是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济南在教育高校方面是有优势的,应该把产学研的结合机制和路径放在一个产业结构的高度来思考。
  如何把优势做成加法
  《济南新闻》:“省会经济”视野下的济南,面临着很多处可挖掘的“宝藏”,优势很多,如何协调成了难点,您觉得济南应该如何保证1+1>2?
  陈东琪: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理念:一个是“一体化”,另一个是“网络化”。一体化就是要协调统一,要把量做大;网络化,就是要彼此联系,优化结构。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是修高速公路,密密麻麻地把城市围了一圈又一圈,但彼此是统一的体系,是连通的网络,这样有量也有结构;反之,如果各搞一摊,那就既要多花费成本又会导致交通堵塞。城市优势就好像是一条条的主路,需要在统一部署下,信息沟通,要用一条条的“辅路”把它们连通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效能。所以彼此之间的协调、互动、联合、有机的体系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规划,要建立一个协调统一中心,加强城市的集中统一化的、网络化的管理。光有信息高速公路还不够,还要有高速的信息协调中心和平台。“省会经济”就好像是一辆车,四个车轮要按照一个方向、一个速度协调地推进才会行使的平稳。
  现代城市发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圈土围城”了,是靠经济纽带把所有的经济要素和人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省会经济,作为发展“省会经济”的济南,所面对的要素是非常丰富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需要让有形的城市发挥无形的功能,像网络一样联通要素,组织信息,从而迅速的、合理的彼此衔接、协调布局。
  借势都市圈
  《济南新闻》:现在我们建立济南“都市圈”,是不是也正反映了您所说的这种“一体化”和“网络化”结合的构想?
  陈东琪:对。要实现产业的集中,要建立市场的有机体系所以要有“圈”。将来的“城市圈”,应该逐渐从有形的“圈”变成无形的“圈”。当然我们说“都市圈”可以“圈”住资金,“圈”住机遇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圈”。我们通过省会城市为首的这样一个“都市圈”,这样一个信息中心,迅速的对市场做出反应,调用整个“都市圈”的资源去布局、去操作,这样就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现在济南着手建立的包括泰安、淄博等六城市的“都市圈”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工业铁三角。一方面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可以利用优势成为都市圈的信息枢纽。同时伴随着城市扩张的压力,济南也有发散式发展的必要。另一方面作为泰安这些城市也有借“势”发展的需求。这种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结合一定功能布局的“都市圈”战略,有利于“省会经济”的纵深和放射。
  预期很好关键看落实
  《济南新闻》:您能总结一下对济南发展“省会经济”的看法么?
  陈东琪: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预期很好,关键看落实。这就是说最终的落脚点在具体的实施上。我们谋划的很好,最后效果怎么样,关键看有没有建立长效的实施机制,还有具体的实施者能不能认真去落实。这决定着济南“省会经济”究竟能发展的什么程度。如果能坚定落实,济南的“省会经济”一定大有可为。

 

编辑: 李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