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得一个较好的住房,历来是人们美好的渴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诗意地安居”的著名命题,意在启示人们应当追求诗意的艺术化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灵魂的与精神存在的诗意和艺术化。而在我们讨论形而下的具体实在的住房时,想象一下诗意与艺术化,似乎也颇有意味。 其实,住房首先是一个有关生存的课题,对于住房的最低要求,正是关乎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对于住所的改善与优化,则是生存质量的提升。如果在许多人尚未获得基本住所的时候,侈谈何种住房比较舒服,显然是不合适的,至少是对大众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当下社会关于国计民生的要务之一,便包括对于一般大众的住房改善。如果一般人们尚不能满足生存底线的住房要求,少数人便去追求住房的超豪华,自然会带来社会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失衡。 如同对待一切物欲的追求一样,人们对于住房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怎样才是好的选择,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资金条件和其他条件来确定,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否则便会陷入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但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在朝着多功能化、人性化发展,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则在朝着奢侈化进展。在某种意义上,住房也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表征。而当大多数人们已经获得住房的改善之时,探讨一下如何选择与营造住房,试图在居所的地域和环境上有所考虑,甚至生发一些诗意的追求,也是不乏情趣的。 人们对于居所的遴选及其营造,一般多与两个方面的因素相联系,一是对于居所所处位置的选择,看其是否合乎人的精神与实际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小区乃至左邻右舍的考虑,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再就是对于住所自然环境的遴选,视其是否具有和谐与恬美的特色。古往今来,中国人在房舍的营造理念上,通常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的调适。在农业社会以一个家族为基本居住群落的情势下,封建伦理和宗法观念的影响尤其突出,特别是北方十分流行的四合院,便是中国人丰富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具体体现,凸显出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了丰富的人文意识的融入,昭显出亲情之间、特别是的父子之间、长幼之间、嫡庶之间的规范和秩序。而当人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之时,其严整的法度就相应地实现了。到了今天,人们对于这种四合院式的人际关系的要求已不复存在,其住房的实际功能如何则成为人们选择住房的重要条件。即使这样,人们对于自己住所的人文环境的考虑和要求仍是突出的,一般来说,人们仍旧愿意选择那些人文环境较好、文化层次较高的小区,这样做,说到底仍是出于自身乃至家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愿望。 进而,人们则会对于住所的自然环境加以考虑。在这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于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 较多地表现为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对于住所的人文环境的考虑和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对于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基本要求,继而便是对于生存状态的改善,后者属于锦上添花的追求。孔子有著名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表现了孔子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千百年来,人们将居所与自然的融为一体,视作最佳的选择。在当下,或许这种追求在许多人看来遥不可及,其实,和谐从来都是相对的,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追求也是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和因人而宜的,更多的是在于人的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如果拥有一种平和的、宽宏的心境,即使身居不太理想的住所,也会获得诗意般的感受;反之,哪怕是坐拥仙境,也难以唤起其人对于美好自然的向往与憧憬。 田川流: 教授 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文化系主任 知名学者 2004年度 山东省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