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课间,一位大二的学生问我,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有什么区别?我说主要有三点:一是房地产投资商开发商在中国的行业中是老大,而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中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是主流。因为在那里城市扩张和开发的速度已经变缓,而中国的城市正快速增长。二是由于居住模式不同而导致了住宅开发模式有别,欧美城市的许多家庭居住在市中心之外的独院小楼中,可以自建也可委托开发;中国人多地少的严峻国情决定了绝大多数家庭不能住低密度小楼,只好住省地的高层或多层单元套房,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和地的问题。它适合于成片开发、分散销售。三是欧美房地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高,政府行政干预少。 近日想着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就又勾起了我对上述答问的回忆。既然国情如此,为了可持续发展,国家对地方城建的用地指标控制较紧,那么地方城市开发如何更好地省地呢?前一段我参与指导编制《济南市房地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克服用地指标的瓶颈也是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一。我查阅2002年版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发现山东省所在区域城市居住区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如下表: 住宅类型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低层 35% 1.10 多层 28% 1.70 中高层 25% 2.00 高层 20% 3.50 表中数据是控制的上限。但是,对于这项技术政策,我发现我们许多城市的决策管理部门并没有用足用活。试想,在大中城市如果大力提倡开发高层住宅,地块的容积率便成倍增加,与多层住宅相比,至少可多出一倍的建筑面积,多容纳一倍的居住人口,也就是节省了一倍的居住用地。相应的楼面地价降低一倍,所以商品住宅的售价也不会因高层住宅的建安成本增加而明显增加,而其建筑密度反而降低,可以有更多的空间用于绿化美化居住环境,增加邻里交往和休闲健身的空间,全面提高了住宅性能,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省地型的全面小康住宅就是高层住宅,中等价位普通商品住宅就是高层住宅。发展高层住宅,产出多、性能好、地皮省,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用地指标偏紧的问题,地产商也容易出品牌,城市政府应该尽快作为产业政策运用到规划管理中和开发实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