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房产>济南新闻>关注声音
站内搜索:
06意识决定发展方向
2006-01-13 10:15:15 作者: 

 从2004年初房地产开始了宏观调控,两年来房地产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的地产已经不再是过去粗放式的阶段,必须要走产业化的分工。2006年如何开放自己,把握政策,转变观念,适应市场,必须解决思想意识问题,也就是观念问题。
  要有适应房地产发展基本经济规律的意识
  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扁平化系统。这使得房地产开发公司和购房者之间处于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中。购房者必须购买开发公司的商品住房解决住房问题,而开发公司又必须依靠购房者的消费来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本。购房者通过对不同开发商的房屋选择购买,来决定开发商的受益行为。这种互动机制迫使房地产开发必须朝着购房者需求的数量、质量、品种和服务的方向发展。于是开发房屋的数量能动地与需求保持平衡,质量逐渐提高,品种不断创新,服务更加周全,才能呈现出开发投资快速增长,房屋市场繁荣,房地产蓬勃发展。
  在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开发与商品房价格之间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动调节机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引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会导致商品房价格下降;商品房价格下降造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商品房价格又会重新上涨。这种机制事实上是一种自动的调节机制,可以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自动实现房地产开发与商品房价格的平衡。
  在前几年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下,由于房地产金融的放量推动,加上土地的过量供应,形成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市场保持着较强的购买力和交易量。
  从2002年末的房地产泡沫讨论开始,国家已经意识到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为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给国民经济带来波动,从2004年初国家就开始了政策调整。同时国家为了减缓对国民经济的波幅,房地产的调控政策都是在尽量拉长房地产的波动周期或延滞时间,减轻房地产的波动幅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经济学家预测这个延滞时间大约要3-4年,约要到2008年才能到达谷底,在这期间开发企业应当看到房地产的形势和发展趋势,通过采取适合自己的办法减少或降低房地产的延滞程度,加快对房地产市场的反应速度,从根本上减缓房地产的波动与危害。
  把握政策,做好产品定位的意识
  打铁先要自身硬,渡过难关关键要苦练内功。2005年以来,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不断显现,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参与各方,包括购房者、开发商、政府部门、银行和信托、基金等机构都针对市场的变化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找出了自己的业务发展空间,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006年,因为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宏观调控还会继续,房地产的调整才刚刚开始。这是一种内在的发展过程。即使出现一定的回升也只能认为是一种阶段性反弹,或称之为调整过程的中继性反弹。 目前有两股力量在制约着国内房地产市场迅速扩张。一是政府力图让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型性质迅速显现,加速行业内集约化的速度,最终让有资金实力的发展商留在行业内。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经过几年房地产市场历练,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也更为理性,他们的消费行为更会考虑自己可能要承担的风险。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做精做好每一套产品的意识
  房地产进入细分市场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商将面临更大挑战,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市场营销必须在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中寻找相对应的客户,消费者眼光将越来越挑剔,购房的心态越来越理性,产品差异化竞争将会逐步取代同质化竞争。
  在市场上只有以客户为中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性价比高、配套齐全的产品才能销售得快,资金回笼的就快,每一套产品都要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尽可能添加附加值进去,假如你从自己要住每一套房子去研究客户需求、去设计、去施工、去配套,那你的房子肯定好卖。 
  规模的扩张要有相应的财务资源相配置意识
  现在有相当多的地产企业只知道谈项目、拿地,规模的扩张没有相应的资本和财务资源作支撑,企业缺少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持公司稳定的发展,保证不了投资人的收益。另一方面,很多的企业没有一个长期的融资战略。近几年房地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作为起重要作用的融资渠道基本上靠间接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没有风险分担机制,绝大部分风险集中到银行身上。
  2006年将逐渐开始以股本融资为主,以更好地解决风险与收益的问题,逐步实行的多元化融资(包括股权、债权),面对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或标准的资本市场,门槛、资金成本、监管条件都会提高,在这种环境下,开发公司只有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资本回报、整合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品牌和企业形象,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多元化融资的前提。
  房地产金融的未来方向,要在完善银行融资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房地产金融的资本市场化,发展包括REITS在内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政府市场调整意识
  2006年政府将进一步把政府和市场职能分开,更好地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同时政府将进一步改善在中国房地产的供需结构,大力发展自住型普通住宅消费,大力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重点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广大居民将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房价将会总体稳中有升。开发公司应根据自己的操盘能力和能拿到的土地资源选择产品定位和客户群体。
  产品节能型意识
  目前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37%。在即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
  2005年4月15日,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7月1日,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建设部新实施的新建筑性能评定标准和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将比过去的标准更加严格。屋顶种满绿草,使楼顶温度降低;家用抽水马桶节水;冬天采暖不用钱、夏天制冷不用钱、基本照明不用钱等节能措施明年会大面积推行,将成为明年住宅销售的最大亮点和发展趋势。
  购房者和银行对楼盘开发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百姓消费时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购房者认识到期房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房屋品质发生变换、产权证无法按期获得、房屋无法延期交付等诸多风险,更多的购房者倾向购买现房。日益强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使得开发商对每个开发项目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满足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另外,银行出于对风险防范的考虑,对开发贷款的发放审批也日益严格,既要符合“121”文件要求的贷款条件,又要考虑开发项目存在的市场风险。因此,开发商只有提升操盘能力和楼盘的建设质量、提高自身的销售水平,才能顺利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重新整合意识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都使得那些处于高速扩张期、自有资金实力有限、且以销售回款现金流为主要来源的开发商资金链条比以往绷得更紧。目前市场状态持续的时间若超过开发商的承受极限,有些企业将难逃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而采取保守财务政策、追求稳健发展的企业或提前转换开发模式的企业有可能渡过难关。这势必会加速房地产开发企业痛苦的整合过程。当然,优胜劣汰式的市场洗牌也是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必经之路,它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规范与成熟。
  高端社区要有
  高端配套意识
  豪宅包括“自然生态指数”、“交通便利指数”、“生活配套指数”、“文化教育指数”、“建筑规划指数”、“安全指数”、“医疗指数”、“社交指数”、“生活方式指数”和“生活服务指数”等,现有的大多数豪宅项目中,“自然生态指数”、“交通便利指数”等大都做得很好,开发商及销售人员对项目的景观与设计往往大力推荐,不谈或少谈生活配套,使住在豪宅里的人,只图的身份象征与精神享受,没有相应的生活配套,豪宅如何“高档”,设计如何出色,小区如何“大名鼎鼎”,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小区终究是用来生活的,现在许多建在“车轮上”的豪宅,是“豪”而“不实。只看到低密度、园林、球场、看不到有什么商业设施,只能“生”不好“活”,正常生活非常不便。“城里的人们想冲出去,而城外的人们想冲进来”,“围城”效应将在今年进一步显现。
  正确理解、健康发展商业地产意识
  商业地产属于复合型地产,建筑形态有其特有的规律,要求地产商、投资商、经营者、物业管理者要有机结合起来,与住宅投资有所不同的是,住宅有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背后支撑,而商业地产一旦投资失败,其结果只能是一损俱损,由此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当前有些开发商对商业的特性、商业规律把握存在着偏差和问题,盲目套用住宅开发模式,模仿风严重,建筑形态雷同,有可能形成一大批建筑垃圾。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政收入水平,搞形象工程和上大型MALL及商业街项目,并在建设中过于重视城市景观的要求,加大商业设施的建设、招商和经营成本。大多数地产商都是“卖房子就走”的经营思想,火爆销售后,地产商一走商业街日渐萧条。还有些采用分割出售的方式进行商业地产开发,分割出售带来的商铺产权多元化,很容易引发经营混乱以致经营状况的恶化,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陷入销售和招商两难的尴尬境地。
编辑: made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