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倡议”有望开创环渤海城市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图为天津滨海新区。
对济南人甚至山东人来说,这是一个静悄悄的会议。
4月18日,天津,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来自天津、大连、沈阳、石家庄、唐山、济南、青岛、太原、呼和浩特等32个环渤海城市的市长共同签署“天津倡议”:环渤海地区要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要在环渤海区域建立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统筹规划建设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扩大能源与产业合作;加强科技合作与创新;城市合作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等等。
与以往的十一次联席会相比,本次会议有一个显著的背景:此前的一周里,中央各大媒体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般的连续集中报道,天津滨海新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国家进一步坚定开放决心、加大开放步伐的象征,更有性急的媒体已经打出了“中国经济第三极正在崛起”的大字标题。
如果再把镜头回放一下,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明确指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在国家发展布局上,天津滨海新区首次被提到国家层面上,与深圳、上海浦东等一起列入国家级经济新区。
这些对济南意味着什么?
与以前的联席会相比,对环渤海合作,照例是有的城市热心,有的城市冷淡。从本报《济南新闻》记者带回的一份与会者名单也可看出,一个在环渤海地区相当重要的城市,派出的与会者竟然是一个经协部门的处长。会议上,不少与会者除了礼节性的碰杯和寒暄外,连坐下单独会谈的兴趣都没有,更别指望商谈解决合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济南还不错,派出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郭作贵带队的代表团,显示出参与环渤海区域开发建设的诚意。
济南以其在华东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在山东这个经济大省中的地位,理应在即将崛起的环渤海经济区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在报国务院审批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关于济南的城市定位,已经从原来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跨省际的中心城市”调整为“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体已形成成熟的产业分工不同,环渤海地区多少年来一直是联而不合,互不买账。按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的设想,某些龙头城市势必感到心理上的失落。与其被动地接受辐射,不如主动对接,寻找自己在国家大的产业链条上的节点、区域经济共同体中的位置。毕竟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构建一体化市场已是共识和大势,要想不被边缘化,合作是首选。据悉,在天津市长戴相龙的日程中,继“游说”北京、河北、山西之后,山东和辽宁将是他的下两站。
在此情况下,提出济南甚至山东的环渤海“猜想”这个话题,也许不是无的放矢的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