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访者: 徐少华,著名表演艺术家,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角色的塑造者。山东省话剧院副院长、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代表作电影《精变》,话剧《布衣孔子》、《硕士还乡》等。 关键词一: 第 场慰问演出 第一次见到徐少华是在基层部队的餐桌上,作为山东省话剧院的副院长他正在同话剧院的演员们围坐在一起吃工作餐,因为稍后要为基层部队的战士进行慰问演出,这也是今年以来山东省话剧院在基层的第二十场演出。初次见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寒暄客套,徐少华歉意地告诉笔者他要到后台做演出之前的准备,采访可以在他化装的同时进行。笔者迫不及待地来到所在部队礼堂的简易后台,在化妆师为徐少华化妆的间隙里,聆听了他对家最深情的诠释。 关键词二: 平米的“高职楼” 在徐少华心中家是人永生的归宿,不管自己走得多远心永远与家相连,因为他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在里面。做演员的丈夫、当导演的妻子和上高中的女儿组成了徐少华温馨幸福的家庭,由于职业的缘故,团聚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全家人非常珍惜在一起的短暂时光。如果能有足够的时间,徐少华希望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从简单日子中体味幸福。 谈到自己的住房徐老师感触颇深,结婚之初13平方米的婚房虽小,但是夫妻二人把小窝营造得非常温馨;10年之后,全家搬到了25平方米的“新秀楼”;现在一家三口住的房子在当时被称作“高级职称楼”,面积并不大只有51平方米。也许是注意到了笔者脸上诧异的表情,他笑着解释道,房子虽然不大,但是全家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当时分房时自己只是二级职称,能住上“高职楼”他已心存太多感激,房子有了幸福的填充才能称之为家。 在徐少华看来,就如同文化在城市中的作用一样,并不是城市越大就越著名,而是文化氛围的浓厚与否决定着城市影响力,具体到个体,房子的大小并不能决定家庭的幸福,如果给人一个广场来住,是决对感受不到温馨与舒适的,幸福的关键还是氛围的营造。徐少华17岁高中毕业后,从青岛来到济南,现在已有29个年头,正是因为自己对泉城的偏爱,他由衷地希望家乡的发展速度能够再快一点,开发商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不要过于侧重市场炒作,而应该实实在在地面向普通百姓为大众服务。这时,舞台监督示意徐少华准备上台演出,我们的采访暂告一段落。 关键词三: 元的“标准间” 虽是9月,泉城的气温并没有降低,坐在台下,在灯光的照射下,笔者清晰地看到了徐少华脸颊闪动的汗珠。注视着他全情投入到演出中的身影,耳边响起战士们无比热烈的掌声,徐少华彻底而又完美地融入了舞台。 后台,在笔者的要求下徐少华讲述了他对舞台、对话剧艺术难舍的深情。徐少华进入山东省话剧院之初,演员们在用干草和草席搭建的草棚中排戏,冬天会生两个大铁炉放在草棚中间抵御寒冷,也就是在那时徐少华深深地爱上了舞台这个家。从话剧院的草棚到10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直到现在的排练场,徐少华见证了山东省话剧院从中期到现在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现在话剧院的条件仍非常艰苦,到北京演出《布衣孔子》时大家住的是15块钱一晚的“标准间”;演员一晚上的演出补助只有20块钱,但是舞台上的每个人都在全身心地投入,谈到动情之处,徐少华告诉笔者,身边的每一位演员都是自己的老师,大家都在奔波、奋斗、奉献,都在为开拓更加广阔的文化市场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努力。 岁月的年轮已经在徐少华的额头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徐少华已不再年轻,那个当年背着行李卷去拍《西游记》的小伙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今天的他更让人钦佩。 借用徐少华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一生的梦想在舞台,台上全情的投入、忘我的奉献是我最大的乐趣,宣传高雅文化是我神圣的使命;我无比热爱舞台这片土地,因为舞台就是我的家。” 文、摄影/刘晓阳
编后语: 编辑完这篇记者采访后写的文章,我这个小编心里有种难言的酸楚。看看这组数字吧:13、25、51是徐少华老师越来越“宽敞”的居住面积,29年是他奉献给舞台的岁月,而20元是他们一晚话剧演出的平均补助。我甚至有点生气为什么徐老师的脑子那么不“活络”,也许对话剧轻微的“背叛”就可以让他步入Super Star的行列。可就是有这样“固执甚至迂腐”的文化人,我们的心灵才有甘泉可以灌溉,话剧才魅力长生。我还能说什么呢,“房子的大小不能决定家庭的幸福”,记得这句话,幸福真的就在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