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一些开发商已真实地体验到了房地产业的“高风险”,当资金链欲断裂时,开发商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向资金实力雄厚者求救,而求救的结果是被“大鱼”吃掉。其实,这恰恰符合了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以前的那种所有开发商“全赢”的市场显然是不正常的。 前些年,做地产开发主要靠的是背景,谁的背景深,关系硬,谁就获得成功的机会。于是有很多的人摇身一变成了开发商,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但房地产业毕竟是一个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产市场发展初期,完全可以浑水摸鱼,但当宏观调控令牌一出,市场一规范,那套侥幸投机的经营模式便马上陷入了被动。“关系”不再那么灵验了,因为有了更明确严格的法规制度,无人敢越雷池,领导批条拿不到而且不再灵验。这种规范和制度的健全直接把开发商逼向一个“死角”,那就是真实实力和能力的较量。所以现阶段聪明的开发商早已不再去研究什么新政和制度,因为那里已没有太多缝隙可钻,而是转过身来,在品牌提升、资本运作、产品创新这些“硬通”的手段上来作文章。当然仍有部分不太甘心,依旧靠老套路找机会的开发商则苦苦煎熬。这样下去的结果自然是聪明的开发商渐渐成为市场上的“大鱼”,而伺机等待的开发商只能被“大鱼”吞掉。宏观调控一年多以来,市场洗牌迹象已经初显,但真正的大范围地产洗牌也许要出现在未来一年里,毕竟资金链和市场的困扰可以让一个开发商和项目熬过半年,但一年以上就难说了。 几乎国内所有成熟的行业都经历一场残酷的洗牌大战。在洗牌之初,企业的实力悬殊并不太大,但为何出现“弱变强,强变弱”的结局呢?关键在于企业战略运营理念和对市场时机的把握。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市场反应迟钝,善用老思维处理新问题的经验式运营理念往往使一些本来强势的企业在市场渐渐陷入被动局面,等一觉醒来时,发现一切反应都太迟了,只能慨叹大江东去。而对一些胸无大志的小企业来说,如果继续幻想着“机会”,不做新的尝试,那结果肯定是被市场无情地吞掉。因此,面对惨烈的洗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不能审时度势,迅速为自己的企业拿出更科学的战略决策来。 目前,刚刚通过资质年审的驻济省级及济南市级开发企业有400多家,可真正实实在在规范运作项目的也就那么几十家,像济南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未来的主要市场份额充其量会集中在十来家品牌企业的身上,这将是洗牌的结果,谁也无法改变的结果,很残酷,但却很现实,因为市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谁为强者,就看我们自己的本事大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