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将于8月1日实施,此举必然对上海楼市带来影响。
影响一:房价在监控中不会大起大落
政府监控和市场化供地的格局将使房价得到有序调控,不致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上海从1998年有偿出让第一幅地块,到1995年内资6类经营性项目纳入土地有偿出让轨道;再从2001年内外销商品房土地“并轨”,到2003年土地供应改协议为招标拍卖方式,上海土地资源供应初步完成市场化进程。
尽管上海房地产一级市场发生质的变化,然而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属于公有制,若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话土地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上海抓紧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目的是除了实施土地供应市场化之外,外加政府进行适度调控,以此确保整个房地产市场近期和远期的平衡发展。哪怕市场发生异常波动,也可有效地避免失控。
此次宏观调控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政府把牢土地资源供应的“总开关”,此举无疑对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加上了双保险。
影响二:传统开发观念已成历史
此次政策出台的直接后果是加速开发企业的“洗牌”进程,在开发企业大规模缩量之后,上海房地产开发将翻开新的一页。
近期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上海开发企业数量超过4800家;二是真正达到一级资质的开发企业为200家,仅占总量的4%左右。
一个城市拥有4000多家开发商,加上一大批海内外、外省市知名房地产品牌企业汹涌而入,此种情况必然加速开发商新陈代谢进程。目前已经有一批开发商远走他乡或淘汰出局。“瘦身”的结果将促使上海楼市开发观念更新换代。
影响三:政府部门也将承担市场风险
实行土地储备制度后,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成了土地供给方,这种身份的改变对政府部门也提出全新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和风险始终伴随着整个发展过程。不仅是市场在具体运作中产生的风险,还有整个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随时研究和把握土地市场的专业知识和运行规律,更要随时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其次,政府应明确土地储备中心供应土地资源的不同性质。若属于盈利性质,那么对收储哪些土地、储备时间多长、开发何种用途及所达到的结果等都应同该地块带来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反之若是非盈利性质的话,那就应当根据社会效益,该优惠的优惠、该划拨的划拨,有目标地进行特定收购。(通讯员苏小波 记者葛颂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