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9 08:56:00 作者: 李梦 来源: 大众日报
蓝黄“两区”经济年中“成绩单”日前公布。记者8月28日从全省蓝黄“两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上半年“两区”实现生产总值12665.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759.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47.9亿元,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上半年宏观经济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两大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依然逆势上扬,得益于着力培育重点产业和优质项目、积聚集约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强化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撑、关键环节赋予专项资金扶持等“四轮驱动”。
龙头企业竞争力快速增强
从年初开始,省“两区”办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等5大现代海洋产业;在黄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生态旅游等5大高效生态产业。围绕这十大产业,“两区”各确定50个重点项目集中协调推进,总投资1021亿元。
记者了解到,上半年100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1.7亿元。通过对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加大扶持,潍柴大功率船用柴油发动机、山东黑牛产业化基地等一批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山东海化、青岛明月海藻等120家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据初步统计,目前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黄三角石油装备产值占全国的43%。
产业加速向重点特色园区集聚
在“两区”建设中,我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了产业加速向园区集聚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新引进过亿元大项目38个,总投资1100亿元的60个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65亿元。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新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532.6亿元。烟台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金山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总投资500亿元的龙湖滨海生态城、总投资260亿元的养马岛整体开发等项目加快推进。日照国际海洋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贝尔特(日照)海洋生物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同时,黄三角地区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进驻企业1206家,上半年实现总产值522亿元。
近期我省还将出台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继续抓好青岛海洋生物园、烟台冷链物流园等37个海洋产业园,寿光蔬菜生产基地、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等20个高效生态产业园,给予资金安排、科技平台建设、用地用海等方面支持,年底前选择部分特色明显、规模突出的产业园予以授牌,进一步促进产业积聚集约发展。
科技平台与基础设施支撑力增强
记者在“两区”调查发现,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完整、有核心竞争产品的企业,成为推动“两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目前“两区”共建立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2个,其中国家级178个;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人员7.69万人,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723项。
与此同时,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上进一步提升了“两区”发展的承载能力。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国电潍坊滨海风电场一期等能源项目、胶东调水主体工程等水利项目或完工或正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两区”发展。
东营、滨州6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作业施工面展开,为两区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截至目前,东营市3个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总投资的75%,预计10月底前完成并通过验收。滨州市3个项目已完成工程量和总投资的近30%,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
42亿扶持资金拉动千亿社会投资
充足的资金投入、完善的政策措施、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加快“两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两区”共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9.6亿元、基建基金及合作贷款资金22.4亿元,集中投向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特色园区、科技平台等领域。粗略计算,这些项目共拉动社会投资1260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
此外,黄三角投资基金已累计募集50亿元,与40家企业达成了投资意向。蓝色经济区投资基金募集资金40亿元,近期将实现首批资金投放。安排政府奖励资金816万元,上半年引导信贷资金投入“两区”建设,新增贷款1726亿元,占全省的56.9%……
省发改委副主任、“两区”办常务副主任宋军继认为,透过上半年“两区”主要经济指标,可清晰看到“两区”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策驱动效应等不断增强,正在形成“两区”发展的新驱动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