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最新播报
本站搜索:

“绿色酿造”编织青啤百年常青藤

青岛啤酒再度荣膺2012“低碳先锋企业”称号

2012-11-26 17:3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青岛啤酒 绿色 环保 节能减排
[提要] “低碳”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人们习惯的相近词是“节能减排”。对于企业来说,后者有更多的成本联想。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低碳”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人们习惯的相近词是“节能减排”。对于企业来说,后者有更多的成本联想。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近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举办的第三届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上,青岛啤酒以低碳技术创新和管理上的先行,再度荣获2012“低碳先锋企业”称号,成为啤酒行业唯一入榜的企业。
    此外,在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表彰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中,青岛啤酒成为山东轻工业行业三家入选的企业之一。从降低能耗开始,到开展循环经济的收益和绿色研发保证可持续的竞争力,青岛啤酒所践行的绿色发展,不仅仅是某些具体的减排办法,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一个体系,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青岛啤酒员工用废弃零件制作的环保小品

    循环经济:构筑绿色发展“生态空间”
    青啤的价值观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这也引领着企业的长久发展。在青啤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没有废弃物,只有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每一种废料都可以成为再生资源,发挥更多的功用。
    二氧化碳是啤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同时也是啤酒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青啤通过在生产线上加装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压缩、净化、干燥、冷却、液化、储存,然后用于啤酒灌装、过滤等生产所需。截至目前,已有16家工厂实现二氧化碳“零采购”,年回收利用二氧化碳10余万吨。以一棵30年冷杉树年吸收二氧化碳111千克计算,相当于2011年青啤公司共种植91万棵冷杉树。
    在青啤,绿色发展已从环保理念转化成工作规程和行为规范,渗入到了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青啤的每一家工厂都配置了专职环保人员,温福香就是这支环保大军中的一位。作为青岛啤酒厂的环保主管,在环保岗位一干就是26年,她一直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物相伴,直到将它们干干净净地送出工厂。从节能减排到新技术研发,从废物处理到变废为宝,温福香在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几乎让青岛啤酒厂成为一个能够自体循环和几乎不排放废料的“生态空间”。
    诸如此类的环保实例,在青啤不胜枚举。从“宣宏煤炭喷淋法”、“蔡守荣通道改造法”到“若明叉车”……员工关注环保、关注节能减排在企业内部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好人酿好酒,好心有好报”这样朴素的价值理念,推动着青岛啤酒循环经济链条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之路。
    绿色研发:助推可持续的竞争力
    推进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啤低碳运营模式的支撑,就是依托啤酒行业国家级科研中心的技术力量,对整个价值链的再造。
    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全方位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提升公司节能降耗的能力,从而最终催生企业运营模式的升级。作为青啤公司重要的研发方向,绿色研发占整体研发投入的60%以上,致力于低碳酿造技术的研发,低碳麦芽的研发,以及大麦直接酿酒技术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内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实验室”,对制约国内啤酒生产核心技术的攻关,特别是解决耗水、耗能较多的问题,使啤酒生产向低碳、绿色的生产工艺发展,从而使得青岛啤酒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早在1999年,青啤便启动了《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经历8年的艰苦努力研发改进,《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2年青岛啤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后又一次技术创新,青啤成为中国啤酒行业唯一一家两度摘取国家科技最高奖的企业。
    而伴随着低碳、节能等啤酒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青岛啤酒正逐步构建的啤酒“绿色酿造”标准,正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梁胜楠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