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最新播报
本站搜索:

股市长熊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2012-11-30 09:24:00     作者: 张健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 沪指 经济走势 国家经济安全 上证综指 熊市
[提要] 中国股市陷入了长期熊市,而且看不到有转“牛”的迹象。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4日-2012年11月21日,沪指两年以来跌幅29 .37%,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10.2%;2012年1月4日-2012年11月21日,沪指今年以来跌幅7 .69%,同期道琼工业指数涨幅4.67%。

  中国股市陷入了长期熊市,而且看不到有转“牛”的迹象。股市有升有跌,投资者有赚有赔,纯属正常;但一个股市只有跌没有升、绝大部分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则太不正常了。从决策层面看,中国股市表现似乎根本没有进入他们对经济大局判断的考虑之中,增长、通胀、汇率,等等,都比股市表现来得重要。其实,股市表现如何,不仅事关资本市场,更关乎经济走势,甚至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该是引起最高决策层高度关注的时候了!

  11月下旬,沪指屡次跌破2000点。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4日-2012年11月21日,沪指两年以来跌幅29 .37%,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10.2%;2012年1月4日-2012年11月21日,沪指今年以来跌幅7 .69%,同期道琼工业指数涨幅4.67%。另外,A股的弱势在今年三季度已显露无遗。据W ind统计,截至9月26日,今年以来,德国D A X指数涨24%,美股道指涨逾10%,纳斯达克指数涨近20%,标普500累计涨超14%,韩国综合指数累计上涨8 .47%,新加坡海峡指数涨幅超过15%。而上证综指则以累计8.88%的跌幅,成为今年三季度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最差的股指。如果到年底A股仍然没有像样的反弹,那么极有可能连续第三次位列全球表现最差股市。我们在世界经济规模中已经排第二位,还有人不断给我们戴高帽,说是几年后要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如此差的股市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吗?

  实际上,从2008年起,中国股市已经陷入持续达五年之久的大熊市;当中虽然有稍见规模的反弹,但实质是“跌跌不休”的单边下滑。这样长的大熊市,且看不到有“翻盘”的可能,难道不是我们经济肌体中的一大恶性肿瘤吗?

  请看,中国1.3亿股民,能在股市盈利的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出现巨亏;本来是中国社会稳定器的中等收入阶层,却变成了怨声载道、骂声不绝的群体;本来指望可以靠“财产性收入”扩大财富源,却成了“理性投资”的最大受骗者;加上他们的家属,至少有三亿人口的股民“阶层”,成为最无助、最受伤、最容易掀起社会不安定的庞大人口。如果这种大熊市持续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请看,中国最重要的行业大部分已经成为股市中坚,中国最大规模的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和央企)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蓝筹上市公司;宏观经济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微观经济发展要靠他们去带动,但是股市如此表现,让这些行业个个没了颜色,让这些大“蓝筹”的表现“臭不可闻”,在这些“火车头”的带领下,整体经济表现如何能够令人满意?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如何让人放心?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岂不都成了空话?

  请看,虽然监管部门不愿承认,股市IPO已经成为千夫所指,股市没完没了的各种形式的再融资早已被股民所深恶痛绝;几次大的熊市关口,都是一些大型企业天文数字般的再融资成为直接导火索。没了融资功能的股市,难道监管者自己心里好受?被冠以“抢钱”的再融资“声誉”,难道上市企业不心知肚明?在股市的这种背景下,上市企业的任何扩张步伐都将受到质疑,任何创新的举措都无人相信,任何配合经济政策的扩大再生产也都无人理睬———在经济形势本来就不怎么乐观的情况下,股市的积极作用被消除殆尽,消极因素却被无限放大。

  真正摆脱大熊市不那么容易,需要微观和宏观一起努力,需要治标和治本之道一起推出,需要将结构性问题和运行问题一起解决,但在中国的现实是,首先要得到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否则,一切都是枉然。因为在中国,绝大部分资源还是在政府手里,绝大部分的重要决策权还是在政府手里———从股市看,大部分蓝筹股的大股东是政府,大公司的高管是政府任命的,掌控着大部分资金的国有银行,也是听命于政府的;至于巨额财政收入更是不在话下。而决策层的不够重视,则是与对股市长期陷入熊市的恶劣影响认识不足有直接关系。

李平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