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这边存,孩子那边刷,刷得学生红了眼,刷得爹娘昏了头,刷得债务筑成墙……”这是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大学生刷卡现状的一则顺口溜。
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理财意识相对薄弱,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在冲动消费后才发现自己无力还款。各地都发生过大学生过度透支信用卡,家长被迫还债的事件,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的发卡风险。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自2002年招商银行(600036,买入)(600036,股吧)发行了第一张针对学生的信用卡后,多家银行将发卡的目标人群瞄向了校园。而当时各家机构抢夺市场,资格审核不严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直至2009年7月,为了对大学生信用卡进行规定和限制,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对于已满18周岁但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及其偿还能力,并以书面形式确定还款责任,否则不得发卡。
通知出台后,多家银行陆续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业务。
信用卡“重出江湖”
虽然监管严格,但并不意味着银行已经放弃了校园市场。《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67%的大学生认可分期消费,33%不认可分期消费的大学生中仍有78%的人进行过分期消费。可以说,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因其庞大的客群基数及可预期的巨大增长空间,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人民币。
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近两年,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发卡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些银行还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产品。
这些银行切入校园市场的方式是发放授信额度为零的“类信用卡”。例如,招商银行的英雄联盟信用卡校园版,持卡人在大学就读期间,信用额度将暂时封存,但可以先存款后消费,并且可正常享受商户优惠及积分累积等权益。
此外,工商银行(601398,买入)的“牡丹学生卡”、中国银行(601988,买入)的“淘宝校园卡”等学生类信用卡也凭借各自的优惠特色争抢校园消费市场。
有些银行则通过家长增信的方式,发放真正意义的信用卡。例如,浦发银行(600000,买入)(600000,股吧)为全日制高校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高校学生青春卡。
除了信用卡,也有银行推出借贷、消费一体化的线上平台。例如,工商银行打造的“工银e校园APP”提供低息贷款、免费汇款等服务。
行业人士认为,这一举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建立信用纪录,还有利于银行培养优质学生客户,培育未来消费金融的中坚用户。
据了解,在办理有透支额度的信用卡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即“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办卡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因此,办卡时会有相关声明材料需要父母(或亲属、担保人)填写提交。”
专家认为重新开放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可以提升银行信用卡开卡量。而第二还款源的落实可以有效抑制坏账率,降低银行风险。
各类信贷从未消停
据《报告》显示,2016年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各平台竞争将更加激烈。
面对这样的前景,互联网公司、各个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都在争抢大学生信贷市场。但其实,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公司、线下小额借贷公司一直活跃在大学生群体中。
一张学生证,一张身份证,自己和父母的联系电话,无需本人到场,只需手机轻点,大学生们就可以贷到几千元钱。自2013年开始,阿里、腾讯、京东等平台纷纷涉足校园信贷市场,京东校园白条、蚂蚁花呗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跑马圈地”。以“蚂蚁花呗”为例,只要绑定学生证,借贷额度就可提升至3000元/月,如果长期使用支付宝且信用良好,额度还能提升。
易观智库分析师沈中祥说:“大学生客群基数大,校园消费金融增长空间较大,是借贷平台看好校园市场的原因之一。”
“但校园的容量是一定的,在很多平台竞争之下,很容易影响正常的校园消费环境。”沈中祥也表现出对市场乱象的担忧。
2016年3月9日,河南郑州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高达六七十万元的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据了解,小郑通过网络在校学生信用贷款平台所得的不少借款,签字和照片都不是借款人本人,最后却都成功办理。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专家认为,出现如此极端的事情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企业对市场的看好和趋利追逐,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折射出对行业监管漏洞和大学生信用体系的缺失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犯罪研究中心副所长李大伟认为:“学生作为平台的借贷客户,金融知识匮乏,也可能出现不理智消费的情况,如果平台的风控不严格,产生越来越多的逾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信用机构本质上是看重了大学生这块市场的特殊性。为了前途和信誉,大学生和其家长一般会害怕违约和被追债,即使被收了高利息也会尽量想尽办法还债。”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信贷平台看似在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实质上还是绑架了家长的钱包。
信用卡是一把双刃剑
“校园贷”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众多模式相继出现填补市场空缺。但是专家认为相较于银行信用卡、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综合电商等模式,银行专门针对大学生推出的校园平台在审核、风控、服务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
对银行而言,重返校园市场,不仅能够为学生群体提供各种优惠权益,更大的意义在于培养优质学生客户,培育未来消费金融的中坚用户。对大学生而言,办理信用卡一方面可以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形成自己的信用记录,如果可将信用维护良好,就会给日后的出国留学、申请房贷、车贷等银行贷款,或是申请较大额度的信用卡,都带来一定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早日培养自己的理财观念,提升理财能力。
“大学生信用卡曾被一刀切,多家银行都停办了大学生信用卡。现在银行间竞争激烈,大学生市场也是非常有潜力,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培育。”西安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是一个权利,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有机会学习怎样管钱。
分析师齐健认为,重启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开放大学生信用卡的申请能够吸引一部分学生客群,提高了银行的发卡量,但在促进业务量增长的同时,也会造成信用卡坏账率的攀升。
他表示,大学生本身就是具有强烈消费欲望的群体,银行停办信用卡意味着大学生将遭遇“贷款难”的问题,重启信用卡业务相当于帮助大学生增加了一条用钱的通道。
但是面对不良率的上升,又该如何解决呢?为此,专家表示,对于持有几张信用卡,学生要量力而行,信用卡宜精不宜多,一切以不影响学业为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银行也要在发卡方面进行严格的财务审查;另外有关监管方对整个市场要有规范,“与其一味地让大学生与信用卡绝缘,不如让信用卡给大学生们上一堂理财课,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理性消费”。
初审编辑:周海升
责任编辑: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