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赵学毅
有这样两组数据:2014年以来,共有22只新基金成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10%;同期,共有10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更,这一数字远高于2013年同期的51只。
产品发行频率加快、基金经理频繁调整,成为新年伊始基金业的两个突出变化。笔者注意到,这10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主要是以增聘基金经理为主。比如,东方安心收益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近日增聘朱晓栋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本基金的其他基金经理还有张岗、王丹丹、姚航。
4名基金经理共同执掌一只基金的情况较为罕见,基金公司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储备基金经理人才,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增聘“新手”基金经理为发行新基金做准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公募基金共有938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平均年限约2.6年;而今年以来新聘基金经理从业年限普遍短,有的甚至无基金经理从业经历。
得益于新基金申请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基金公司今年报备和发行新产品的数量仍会激增。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需要大力储备人才才能应对市场的更高要求,适应新的竞争压力。人才储备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重金引进,二是自我培养。在金融机构混业日渐深入的背景下,重金引进的人才未必能抓得牢、留得住,那么,自我培养的方式成为基金公司搭建人才队伍的首选。也就是说,基金公司目前的这种“以老带新”的人才储备思路是最为可行的。
笔者认为,“以老带新”不仅仅节省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基金经理之间的内耗,同时还起到“以新促老”的作用,可谓一箭多雕。
新增聘的基金经理,由于投资管理的经验不足,通常能虚心接受老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风格,极少出现因意见不合而互相“拆台”。另一方面,新增聘的基金经理带来的新思维、新视野、新技术以及饱满的热情,对老基金经理工作上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在资产管理行业,尤其是公募基金业,人是最重要的要素。基金经理的能力、素质决定基金公司发展的高度和远度,与这个人基金经理相关联的就是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从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来讲,管理方式的升级应该走在规模增长的前面,这样才能良性发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人才储备,是管理方式升级的一种有效尝试。笔者认为,基金公司在不断自我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通过股权激励及合理的考核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才能。
人才储备的过程也是基金业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期,基金公司若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除了做好人才储备外,还要对人才的后台监管、登记计算系统的集中化等制度管理进行改革,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我国基金监管制度改革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初审编辑:吴毅斐
责任编辑: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