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财经
本站搜索:

中日韩自贸区的山东优势与良机

2012-05-24 09:22:00     作者: 李 梦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关键词: 自贸区 保税港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我省 省发改委
[提要] 从全省情况看,2011年我省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一,日韩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经济国。青岛不仅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门户,还拥有与日韩往来的重要凭借——青岛港和保税港区。

    “把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中的这一构想,离现实越来越近。5月13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投资贸易协定,决定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方倡议,利用山东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并积极考虑在日韩选择合作的区域,建立三国产业合作基地。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与日韩地缘相近,产业协作紧密,贸易往来频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合作基础,在建设中日韩自贸区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我省与日韩往来密切

  投资2.7亿美元的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山东)有限公司,增资建设发动机及毛坯三厂建设项目日前正式获得省发改委批准。作为我省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威亚汽车发动机进入日照市6年来,目前已拥有两个发动机工厂、两个毛坯工厂和一个发动机2C部件加工厂,加上今年获准的发动机及毛坯三厂项目,到2015年围绕威亚汽车发动机项目实现的产值将达300亿元以上,成为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重要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省日趋成为日韩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批准日资项目1848个,韩资项目11000个,实际利用日资34亿美元、韩资132.4亿美元。韩国已成为青岛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青岛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

  青岛和日照之外,威海、烟台等城市也成为日韩企业进驻的桥头堡。目前威海市有1100多家韩国企业投资兴业,而威海40%以上的外资则来自韩国、3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贸易与韩国有关,威海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堪称“十分紧密”。

  从全省情况看,2011年我省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一,日韩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经济国。来自省商务厅数据,截至今年4月,全省进出口完成7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对日本出口增长38.8%。

  紧密的贸易往来背后,是日韩与山东的人员密切交流。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青岛市累计接待日韩游客分别超过70万和100万人次,常住青岛的日韩人口近10万人。每年有30万名韩国游客到威海观光旅游,3万多名韩国人工作、生活在威海。山东已经成为日韩人士往来和海外投资的第一站。

  把握建立自贸区的历史机遇

  郑贵斌认为,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无论从区位优势,还是产业基础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与日韩合作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我省正集全省之力,汇聚高端生产要素,致力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日韩发达的经济要素之间的对话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对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具备了先决条件。

  青岛不仅是我省对外开放的门户,还拥有与日韩往来的重要凭借——青岛港和保税港区。经过前期运营与实践,青岛保税港区被认为是中韩自贸区先行试验区的第一步。青岛市副市长姚坚日前表示,青岛围绕在西海岸经济新区正在建设中日、中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工作已经展开专门规划,将重点探讨设立中日、中韩创新合作园的可能性。

  郑贵斌也建议,半岛蓝色经济区应抓住中日韩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依托青岛保税港区,整合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关出口加工区,按照“境内关外,全面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目标模式,积极争取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努力在区域监管、区域功能、行政管理、发展地域、政策法规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实现货物流通自由、资金流通自由、人员进出自由。率先在物流、贸易、金融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形成以物流为主导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雏形,为加快建设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奠定坚实基础。

  三国15亿人口的大市场

  商务部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光辉认为,未来自贸区的建立将对三国经济发展带来助力,节能环保、贸易物流等多个行业有望受益。记者注意到,5月13日三国领导人在北京签订自贸区谈判协议之后的几日,我省上市企业华鲁恒升、鲁北化工、滨州活塞、金晶科技、新华医疗等数十家上市公司皆有积极反应,在股票市场上一度形成“山东板块”的热点现象。海信电器董秘江海旺表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对家电行业是一个利好,在电子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上会有着积极影响。

  日、韩是对外贸易倚重型国家,中国则是世界上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对此,日本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理事长福川伸次认为,中日韩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加强合作,这样的“1+1+1”不仅仅是倍数效应,更重要的将产生乘数效应,为世界经济的复兴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重构带来巨大活力。

  外交部发布的《中日韩合作(1999-2012)》数据显示,中日韩三国拥有15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1年底,日本、韩国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分别接近800亿和500亿美元。

  在郑贵斌看来,自由贸易区建设将为中国的农产品和机械装备等相关出口进一步带来优势。就产业方面,他认为首先要承接以高端产业为特征的日韩产业转移。“我省正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与日韩企业的合资合作,能够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加快产业对接和产业聚集,形成专业化加工配套群体,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专、精、特、优’产业发展格局。”

吴毅斐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