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生产设史上最严门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2月25日在京召开发布会,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并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2月25日在京召开发布会,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并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
未达新要求,停产整改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介绍,这次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制定工作开始于今年7月,共有20家单位的30位专家参与制定工作,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8970条。新细则重点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原辅料把关、产品配方管理、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9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新细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对暂不能达到新细则要求、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以及未通过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
为史上最严格准入制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 ,按照此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的规定,通过生产许可审查的企业应向当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送产品配方和包装、标签的式样。按照新细则有关生产0至6个月龄婴儿配方乳粉使用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质量要求及产品分段要求 ,企业需更改配方或改变产品名称、包装、标签的,给予1年的整改过渡期。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明确,对采用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集团公司,基粉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不在同一厂区的,要一并组织审查;不在同一省(区、市)的,由婴幼儿配方乳粉工厂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基粉工厂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联合审查,增加对基粉管理制度的审查。审查通过后,由工厂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发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和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并在生产许可证书副页中注明基粉规格和相关企业名称。对该类情况,根据集团公司申请,原则上给予3年的整改过渡期。对使用基粉添加部分配料干混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其基粉不是企业内部工厂提供的,不予生产许可审查。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这是史上最严格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准入制度。
提升质量,提升信心
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姜毓君表示,新细则要求对婴幼儿乳粉生产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企业要确保产品所有环节都可有效追溯和召回。
此次细则明确了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分为婴儿配方乳粉(0至6月龄,1段)、较大婴儿配方乳粉(6至12月龄,2段)、幼儿配方乳粉(12至36月龄,3段)三个阶段,参照药品管理,企业需自控奶源等等。
滕佳材表示,今年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提升,和国际上没有很大差别,新细则出台进一步提升国产乳粉质量,提升消费者购买国产奶粉的信心。
滕佳材还表示,对于三聚氰胺的监管是监测检验的重要指标,在国家食药监总局重组以来,食品安全检测没有发现相关问题。 据新华社、《法制晚报》
解读
企业自建养殖场,奶源自给自足
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家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5日对外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把关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条件要求。
“确保从源头上守住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底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乳粉质量安全需求和我国乳粉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必要通过修订生产许可细则,提升准入门槛,加严监管措施,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
明确生产工艺要求
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分段混乱和生产工艺不明确的情况,新版细则明确婴幼儿配方乳粉分为婴儿配方乳粉(0~6月龄,1段)、较大婴儿配方乳粉(6~12月龄,2段)和幼儿配方乳粉(12~36月龄,3段)。
同时,为严格生产工艺的要求,新版细则规定了湿法工艺、干法工艺和干湿法复合工艺三种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和审查要求。
国家乳制品质量检验中心主任、新细则制定工作小组组长姜毓君介绍说,对集团公司采用干湿法复合工艺异地生产并已取得生产许可的情况,给予一定过渡期限进行工艺整改。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质量,严控安全风险。
原料奶要求自产自供
原辅料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新版细则明确,主要原料为生牛乳的,其生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乳来自企业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主要原料为全脂、脱脂乳粉的,企业应对其原料质量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应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原料供应商相对固定并定期进行审核评估。
此外,细则明确了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生产用水等质量安全要求,并要求企业对生乳、全脂和脱脂乳粉、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等实施批批检验措施,保障原料质量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说,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中除有生鲜乳或者乳粉之外,还要使用一定的乳清粉或者浓缩乳清蛋白粉。现在细则要求所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必须建立原料供应商的审核制度,加强对原料的检验,以及对原料使用的记录制度,这都是保证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质量的重要措施。
乳粉配方应经论证
要兼顾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和营养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配方至关重要。专家介绍 ,以营养成分含量为例,很多成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必须科学配比。
新版细则中增加了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等内容,要求企业对产品配方应组织生产、营养、医学等专家,进行安全、营养等方面的综合论证,论证通过并经备案后,才能组织生产,确保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并满足婴幼儿安全、营养等需要。
细则同时强调,企业应具备自主研发机构和检验机构,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和专职人员,能够完成相应的研发和检验工作。除了研发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之外,还要能够跟踪评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和安全,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
姜毓君说,这些措施能促使婴幼儿配方乳粉从产品设计开始就科学合理、营养安全,并有案可查。
全环节实现可追溯
新版细则要求,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的关键工序或关键点形成的信息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消费者应能够从企业网站查询到标签、外包装、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等信息。企业要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及产品销售所有环节都可有效追溯和召回。同时,新版细则更要求企业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和投诉。
马纯良说,产品的追溯,就是要对它的历史进行记录,对地点应可查询。企业要从原料的供应商、采购、使用、生产原料的产地做记录,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风险点或者危害控制点都要进行记录。将记录制度全部履行好、执行好,产品的可追溯也就实现了。
据介绍,上游原奶生产、中游乳粉加工、下游贸易和消费是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的四大重要环节,而冷链物流贯穿其中。从这些重要环节出发,形成电子信息记录,在乳制品追溯过程中统一“语言”,使各流通节点的信息得以互联互通,形成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变“点监管”为“链监管”、“面监管”,将更有利于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管,提高乳制品质量。据新华社
观察
婴幼儿乳粉安全风险仍存
自2008年发生“三鹿奶粉事件”后,我国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提振消费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乳粉质量安全风险仍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25日说,当前我国婴幼儿乳粉和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但是也要看到,影响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个别企业钻制度的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也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巡视员高伏曾在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上介绍 ,我国婴幼儿乳粉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但是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从国内市场看,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仅占高端产品份额的近25%,国内婴幼儿乳粉行业生产资源、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分散,面对新的生产方式变革环境和全球化竞争挑战,凸显适应性不强和企业竞争力弱等短板。
此外,我国婴幼儿乳粉企业在管理规范、现代化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良莠不齐,质量安全基础不稳固。部分企业在素质提升、主观自觉方面还比较欠缺。
业内专家认为,消费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特别是对国产婴幼儿乳粉仍心存疑虑,从国外捎购婴幼儿乳粉的现象仍然存在。
滕佳材说,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工作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影响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因素还客观存在,特别是我国的奶源与国外的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企业的质量管理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据新华社
■评论
四个“最严”能否管出安全奶粉
在25日举行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发布会上,一句“细则的公布会否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让去香港买奶粉的人减少一些?”的提问,直接指出了国内奶粉质量的痛处。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陷入信任“冰点”,甚至成为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痛中之痛”。由于缺乏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信心,消费者纷纷去境外抢购,引发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奶粉限购令。
痛定思痛。奶粉安全的漏洞和消费者信心的缺失,不仅对国内乳制品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也伤到了国家形象。唯有生产者和监管者齐心协力,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方能重振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信心。
按照新版细则要求,乳粉生产企业应当着力改善生产环境、改进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质量自管自控,确保用最好的原料、最严的管理,生产出最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对监管者而言,最严密的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必不可少。除了继续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之外,还应进一步提高监管的公开透明程度,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从生产源头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督。
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场持久战,提升消费者信心同样是一场持久战,信心的恢复,需要一个客观过程,更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努力。据新华社
■链接
2008年以来受关注奶粉事件盘点
2008年
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2009年
2月2日,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百乐斯被查出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超标。
2月13日,多美滋奶粉被爆致婴儿肾结石,据悉,多美滋结石宝宝至少96名。
2010年
8月19日印度、巴基斯坦、比利时等国出现的“超级病菌”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有报道称,这种变种基因目前已传播到英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国至少造成5人死亡。
2011年
5月,韩国每日乳业的牛奶中被检测出福尔马林。
12月6日,明治奶粉检测出微量放射性铯。
2012年
多美滋奶粉频现小虫,婴儿食用腹痛腹泻遭诉。
南山奶粉被广州工商部门查出有5批次含强致癌物。
2013年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称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初步确定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产品。事后,这4家进口企业已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
责任编辑:梁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