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30 15:37:00 我要评论
单位 来源: 大众网综合乳业新国标引发热议 两项指标与国外差距大 被指迁就行业 本报专访乳业大国权威———
过去两周,“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低”的争论,已经延伸到常温奶与巴氏奶的优劣之争。
行业内部的不同意见在网络和媒体上发酵。乳业新国标是否能确保中国乳品质量?代表着牛奶业两大阵营的常温奶与巴氏奶究竟有何优劣之分?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今晨,乳业大国新西兰的农林部发言人Deborah Gray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评价称:“中国的生乳新国标立足国情,符合国际惯例。”
此外,美国乳品科学协会的Ken Olson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没有生乳蛋白质含量指标,蛋白质与菌落这两项指标是各国在安全范围内按照本国具体情况制定的。
事件回放
乳业新国标实施一年再遭炮轰
6月15日,在福州举行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素有“中国奶业第一炮”之称的王丁棉再次炮轰乳业新国标,称之为“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则针锋相对地认为,乳业新国标根据国情制定,如果执行更高标准,七成奶农将杀牛。
事实上,乳业新国标自去年6月1日正式实施起就被“究竟是倒退还是进步”的争论声浪包围着。
中国乳业阵营林立,互相攻讦的事情并不新鲜。但曾被寄予开启食品安全新纪元厚望,集十一部委、机构之力,耗时近两年才最终出台的乳业新国标现在饱受争议,还是出人意料。
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对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指在一定条件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
与1986年版标准相比,新国标中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95克降到2.8克,新西兰则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
菌落总数上限统一规定为每毫升生乳200万个,而原有标准分为四级,最高要求不超过50万个。美国、欧盟的上限是每毫升10万个,丹麦是3万个,都比中国严格。
专家交锋
新国标迁就散户奶农
由于两项指标变化较大,乳业新国标一问世就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每毫升菌落总数上限200万个的标准远低于欧美乳业大国,这个标准是在鼓励先进还是在保护落后?
一篇发表在《南方周末》网站上的文章写道,在还没有一份评估报告的情况下,为了迁就散户奶农,就制定一个大大低于国际常规的标准,显然不合理。所谓通过降低标准来“保护奶农”,就是让低成本产品进入供销渠道。
文章称,实际上,奶农的利益并不由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的差异来决定。高标准的牛奶并不存在高的技术壁垒,而是需要高的成本投入。
此前据媒体报道,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在乳业新国标讨论阶段曾公开表示:“对于生乳蛋白质含量,不能降低标准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
曾寿瀛曾表示,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
而这一次,因为是对原有数据进行梳理和归并整合,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所以造成新标准备受争议。
兼顾行业现实是立足国情
在新国标遭遇第一轮炮轰时,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就对媒体表示,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总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
“步子不能走得太前。”王竹天当时直言,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垮了。”
他认为,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的奶牛养殖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势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象。“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王竹天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利国持类似态度。他认为,中国乳品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把国家标准盲目做高也是白做,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差距。
甚至有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对蛋白质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添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质含量。
外国专家:中国标准符合国际惯例
王竹天的“立足国情论”,与新西兰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负责新西兰食品标准制定的新西兰农林部的发言人Deborah Gray今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的生乳新国标立足国情,符合国际惯例,虽然在实施上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覆盖全国,但毫无疑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Deborah Gray称,每个国家制定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应对本国的具体情况。新西兰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食品出口,新西兰乳品交易占世界乳品总交易的33%, 新西兰也是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拥有超过110亿新元的出口额的乳业是新西兰最大的出口产业, 所以不得不满足国际最高期望。
而新西兰的优势是人口少,奶牛一年四季生活在干净的天然牧场上,农场也先进。中国的情况不同,目前有很多散户奶农,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必须要立足这个国情。
疑问解读
生乳杀菌能彻底吗?
细菌数可能达标了 毒素却还在
不过,对生乳标准的争论还远不止这些。
美国乳品科学协会的Ken Olson博士今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美国对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没有法定要求,主要指标是菌落数目。虽然生乳在直接饮用前要经过灭菌处理,不过有时候细菌没了,细菌产生的毒素还在。
《南方周末》网站的一篇文章也写道,有一些细菌,尤其是某些引起乳腺炎的细菌,可能产生一些毒素,并且这些毒素不能被加热破坏。比如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就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如果一头奶牛患了乳腺炎,它生产的牛奶经过巴氏消毒,细菌数合格,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人喝了这样的牛奶,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
科普作家方舟子也在微博中指出,新国标最大的退步不是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提高菌落总数,而是取消了原国标中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项目。
致病菌会产生耐热的致病毒素,即使消毒了,毒素也仍然可能危害健康,因此有必要在标准中制定致病菌的指标。
Ken Olson博士告诉本报记者,与中国生乳标准不同的是,美国生乳标准中还有体细胞指标,可以反映奶牛的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有炎症,然后得出其是不是健康乳畜的结论。
常温奶和巴氏奶哪个更有营养?
差别不大
即买即食巴氏奶最划算
在过去两周中,“中国乳品标准全球最低”的争论,已经延伸到常温奶与巴氏奶的优劣之争。Deborah Gray表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常温奶与巴氏奶营养差别不大。
按照那达木德掌握的数据,中国市场上的液态奶中,常温奶占七成,巴氏奶仅占三成。
不过,王丁棉认为,新国标显然偏向北方乳产区。常温奶对生乳质量要求不高,北方乳品企业因此可以收购更多的原料奶,进一步抢占南方地区的乳业市场。
对于业界一直争论的巴氏奶优于常温奶的观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专门做了实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是钙的吸收率、钙对骨密度的影响,还是蛋白质的功效,二者都没有什么区别。
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室主任胡晓琪认为,除了保存时间短外,2元左右的巴氏奶不比四五元的优质常温奶差。如果能即买即食,可选择巴氏奶;若取奶不便,就选常温奶。
出于环保考虑 国外推广常温奶
杨利国也主张大力发展巴氏奶,否则消费者“花大价钱买差奶”。但他指出,巴氏奶更适合当地养殖、当地加工、当地生产、当地消费这一路径,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可行性较小。
但方舟子在微博中指出:“和王丁棉等巴氏奶推手所说的相反,由于常温奶无需冷藏,国外出于环保、低碳的目的,在推广常温奶。”
目前英国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占了不到10%,在欧洲国家中是较低的。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让常温奶的市场份额占到90%。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一些欧洲国家基本上只喝常温奶,常温奶的市场份额比中国还高,例如比利时为96.7%,西班牙为95.7%,法国为95.5%,葡萄牙为92.9%(具体数据见表)。
名词解释
常温奶:我国把137℃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保质期为一个月。
巴氏奶:是利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65年发明的72℃-85℃范围内低温灭菌的方法加工而成的牛奶,保质期为3到5天。
高温灭菌奶(常温奶)在各国消费所占比例
捷克 71.4
德国 66.1
瑞士 62.8
比利时 96.7
西班牙 95.7
法国 95.5
葡萄牙 92.9
消费常温奶比较多的国家
瑞典 5.5
挪威 5.3
芬兰 2.4
希腊 0.9
丹麦 0
斯洛伐克 35.5
匈牙利 35.1
奥地利 20.3
荷兰 20.2
爱尔兰 10.9
消费常温奶比较少的国家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