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收藏夹 I T 新闻   特别推荐 热点专题 电脑学园 I T论坛
>>> 特别推荐

网络恐怖——信息时代新威胁
陈伯江
《光明日报》   2002-07-16 10:10:22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同声谴责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有多种形式,从信息安全角度来说,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威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网络恐怖主义实施的信息攻击、破坏活动,其破坏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现实世界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现实世界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越大,至少从理论上说,网络恐怖主义可能达成的破坏性就越大;其二是信息网络自身的脆弱性。信息网络本身越脆弱,网络恐怖主义可能达成的破坏性就越大。

    先来说现实世界对信息网络的依赖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这里有一组数字:199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不到4000万,1998年达到1个亿,2000年超过2个亿;1998年互联网的网页只有5亿个,到2000年底已有11亿个。另外,到2000年全球上网计算机已超过1亿台。这种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不约而同地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从金融、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到卫星、飞机、航母等关键军用设施,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商业、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都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依赖于互联网运行的系统遭到网络恐怖主义的袭击而瘫痪,其结果显然都是不堪设想的!

    至于信息网络本身的脆弱性,这是由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快捷性等固有特性决定的。尽管网络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快。随着网上攻击技术的不断更新,网上攻击在距离、速度上已突破传统的限制,并拥有多维、多点、多次实施隐蔽打击的能力。这种情况决定了网络的漏洞总是存在的,网络安全总是相对的,因而网络被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总是存在的。

    从网络遭受破坏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网站包括美国不少著名大网站及网上计算机均遭受过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我国网站也未能幸免。据有关资料介绍,仅西方八国集团成员国每年因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就高达420亿美元。大量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网上攻击和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网络恐怖主义是网络犯罪的恶性发展,也是信息时代恐怖主义手段和方式发展的新领域。从发展的趋势看,现实空间的恐怖袭击有可能与网络空间的恐怖袭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恐怖威胁。

    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明确把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未来美国将要面对的主要威胁之一,认为通过对一个国家的网络系统及计算机硬、软件设备的破坏,有可能对经济命脉或军事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重大影响,其战略破坏性将是以往任何武器都无法比拟的。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99年发表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报告》中,已首次将网络攻击武器定义为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并将其与专指核、生、化武器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相提并论。之后不久,美国2000年《国家安全报告》中又首次把保卫能源、银行与财政、电信、交通、供水系统等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列为国家利益之首的关键利益。在冷战结束以后美国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中,信息威胁和信息安全战略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并研究制订了一系列对策。“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在加强现实空间反恐怖行动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了网络空间的反恐怖措施。

    由于因特网无国界,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通常具有跨国犯罪的特征,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1998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俄罗斯提出的《在国际安全背景下信息和通信领域的发展》的倡议,指出“考虑到有必要阻止为犯罪或恐怖主义目的错误使用或开发信息资源或技术”,“呼吁各会员国在多边层面促进对信息安全领域现有的和潜在的威胁的关注”。2000年10月26日,西方八国集团在柏林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和防范网上犯罪的问题。2000年底,欧洲委员会制定的《打击计算机犯罪公约草案》正式出台,包括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公约,据称制订该公约的目的,就是要采取统一的对付计算机犯罪的国际政策,防止针对计算机系统、数据和网络的犯罪活动。

    重视对网络恐怖主义的防范工作,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加强国家和国防信息安全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网络犯罪在我国也成为社会犯罪的常见形式。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及国防信息系统泄密、窃密和遭非法入侵的事例屡有发生;境内外邪教组织、民族分裂势力和各种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造谣煽动,无所不用其极;境外间谍机关利用互联网从事间谍活动,也从未停止过。我们对于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威胁也不可掉以轻心。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上一条:电脑无线上网展开竞争
下一条:苏州急给学生打“迷网”预防针

关闭窗口

 


I T 频道主编信箱  Tel: 0531-5193461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