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的变化真叫人既惊又喜 。3年前赛欧树立的“10万元经济型轿车”标杆刚刚过去不到两 年,去年8月份,经济型轿车的“入门价”又齐齐跌至8万余元,平均 每年跌价上万元。而仅仅过去半年左右,如今经济型轿车的整体价位 又直奔7万元而来。人们不禁要问:经济型轿车到底还有多大降价空 间? 一些见诸媒体的“专家观点”认为:尽管2004年整体车市价格仍 将继续走低,但经济型轿车并不存在多大的降价空间。这种观点认为, 电力、钢材等原材料的供应短缺,将带来汽车零部件成本的上升,而 运输饱和以及商运成本的上升将提高整车的成本。作为已历经2002、 2003年价格持续走低的经济型轿车,不可能再有大幅的降价空间。此 外,市场的充分竞争,已经令经济型轿车的价格逼近成本底线,多数 厂家和经销商都已经无力再降。而经过新年前后的又一轮激烈厮杀, 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将大致保持稳定。 针对以上观点,山东交通学院汽车系的李景芝教授对记者发表了 不同看法。他认为,汽车不断降价是大势所趋,经济型轿车的降价空 间仍很大;成本的增加不是阻止汽车降价的充分理由,汽车价格降多 大应由市场说了算。“原材料涨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今年头两月 汽车10.26%的平均降幅已超过去年9.05%的降幅,且有愈降愈猛之 势,这比任何专家观点都有说服力。”李景芝说。 李景芝表示,他之所以认为经济型轿车仍有可观降价空间,是基 于以下几点分析:其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据中国汽 车行业协会统计,1-10去年月份我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8.61 %,是国外2%-3%利润率的数倍,仍有较大压缩空间。 其二,汽车生产成本不但包括钢铁、塑料、电子等原材料成本, 还包括管理、营销、固定资产折旧及能源消耗等成本,而后者压缩空 间仍较大。他说,我国汽车企业在后者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存在较大 差距,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等方面。仅从规 模效益来看,国际公认的汽车企业的规模效益在年产60万辆,而我国 最大汽车厂一年的轿车产量才十几万辆;丰田公司人均年产汽车61辆, 而我国大型汽车企业动辙几万十几万人,被有限的汽车产量一平分, 人均年产量不及丰田的1/10,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其三,市场形势将逼迫厂商“倒推定价”。有关统计显示,经济 型轿车是竞争最激烈、供求关系最趋饱和的区间,2003年较2002年除 了羚羊轿车销售有大幅增长外,其他车型的销量都呈下降趋势,其中 排名前三位的赛欧、富康和奇瑞风云的销量降幅在7.4%-12.4%之 间,“库存增加势必对价格产生压力。”此外,根据WTO协议,2005 年我国进口车配额许可证将会取消,进口车的大举进入势必对国产车 价格产生冲击;而眼下,波澜壮阔的民企造车热,更对坚持高额垄断 利润的国营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直接压力。 “在国外,像千里马之类的经济型轿车价格也就在6000-8000美 元之间,换算成人民币不过五六万元,由此看来,我国的经济型轿车 价格还没有和国际接轨。国内一些民营汽车企业的价格正在向此靠拢, 国企潜力还很大,必须在消化成本上下工夫。”李景芝说。 ◆导报记者孙晓琳济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