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酒企

本站搜索:

食品酿造微生态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规律性研究【下】

2015-11-16 14:15:00来源:沱牌舍得酒业 作者:李家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微生态系统 消化道 微生态学 研究进展 微生态环境
[提要]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食品酿造微生态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均研究微生物发酵规律及微生态的平衡。中国畜牧菩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州, 2006: 107-111.   沈定树, 郑静. 益生元与肠道微生态[J].

  3 食品酿造微生态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比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食品酿造微生态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均研究微生物发酵规律及微生态的平衡。前者对有机原料发酵后可成为后者的食品,即体外发酵和体内二次发酵,通过多次发酵,形成更多的小分子量物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在发酵过程中,它们表现出了较多相似的规律,如食品发酵“宿主”均具有生理活性,微生物体系和发酵环境的优化均呈现相变、微生物更替、物菌酶关系及氧化还原电位渐变等规律;同时也伴随着各自特有的发酵特征,如食品酿造是自然发酵,其发酵过程和结果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体微生态更具有超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免疫和再生功能。

  4 结论

  通过用“五三”原理对食品酿造微生态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剖析,发现在食品酿造过程中呈现出相变、物菌酶关系、微生物群更替、温变、氧变等规律,微生态功能体现出自动调节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和人为因素干预优化等特征,维持了发酵微生态的平衡,保证了发酵“宿主”的安全、健康(老熟),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中也呈现出相应的规律性。而人体消化道微生态也有其固有特性,如温度的衡定性,微生物定位、定性、定量等特征,或还有未总结发现的其它规律性特征(多法则多层次的特征)。同时,二者都通过优化选择性富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来实现微生态体系的平衡,确保主要代谢产物的安全、健康、优质、高产、低耗和“宿主”的安全、健康。通过比较简析,促进对食品的体内和体外发酵研究互鉴互学,为以后对人体消化道微生态规律性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将人体消化道微生态平衡理论导入食品酿造中,用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益生元”、“益生菌”等人为干预方法优化食品酿造微生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食品酿造微生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和方法提供科学参考,以利于更加科学地实现食品酿造“安全、健康、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白酒工业术语》. GB/T15109-2008, 8

   李家民. 中国白酒“精、气、神”[J]. 酿酒, 2014, 7:3-9.

   李家民. 人工窖泥培养方法[P]. 四川: 沱牌舍得股份有限公司, 2005-3-26.

   吴松刚. 微生物工程3.1[A].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康白. 微生态学现代理论与应用[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张奕, 智发朝. 人体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的若干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6, 11:51-54.

   孙笑非, 潘宝海, 孙冬岩. 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宿主代谢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饲料研究, 2014, 1: 37-38.

   王丽凤, 张和平. 益生菌、胃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11(4): 147-153.

   姚艰, 张日俊. 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演替分析技术的演变和发展[A]. 中国畜牧菩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州, 2006: 107-111.

   沈定树, 郑静. 益生元与肠道微生态[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 25(6): 742-744.

   de MICHAEL V, SCHERZENMEIR J.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J]. Adv Biochem Engin & Bitechnol, 2008, 111(1): 1-66.

   沈定树, 陈素云. 肠道微生态与定植抗力[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12): 1150-1152.

   李亚丹, 任宏伟, 吴彦彬. 拟杆菌与肠道微生态[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2): 281-285.

   刘涛, 吕一品, 姚辰琛, 等. 口腔微生态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2, 16(5): 466-470.

   赫军, 蔡东联, 王莹, 等. 乳酸菌对肠微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1,33(2):49-52.

   梁效. 饮食、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5): 304-310.

   王超. 人体肠道微生态概述[J]. 科技信息, 2008,4:96-97.

   刘平, 李宗军, 许爱清.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 22(3): 277-281.

   汪志明, 李宁. 肠道微生态与营养支持[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 2): 167-169.

   刘复军. 微生态与人体健康[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2.

   王春敏, 李丽秋.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 22(8): 760-762.

   张北平, 赵喜颖, 吴艺锋.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理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4): 276-277.

   闫敏. 胃肠微生态的临床认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8, 6(4): 26-28.

   张亮, 徐艳春, 李晓平, 等. 肠道微生态系统及其与宿主的协同进化[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 168-172.

   张华玲,谭周进,蔡光先,等.肠道菌群失调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33-1036.

   OTHMAN M, AGUERO R, LIN H C. Alterations in intestinal microbial flora and human disease[J]. Curr Opin Gastroenlerol, 2008, 24(1)11-16.

   NEIS A S. Microbes i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J].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1): 65-80.

   袁吉力. 肠道微生态应用与进展[D]. 沈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4.

   汪思源. 身体里住着个神医[OL]. 华文出版社, 2009-10.

   李家民. 发酵食品的健康性比较[A]. 中国白酒健康安全与生态酿造技术研究第二届中国白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110-128.

微信
初审编辑:
张龙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