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环球军情
站内搜索:
英国媒体爆猛料称拉登的接班人将是由伊朗物色
2006-11-17 16:25:00 作者: 新华网

 

本·拉登

赛义夫·阿德尔

    “拉登的接班人将是由伊朗物色的!”英国的《每日电讯报》14日爆出猛料说,伊朗正与“基地”组织联手,准备培养下一代“基地”领导层。伊朗对西方
这样的报道是见怪不怪,外界对伊朗与“基地”牵手的消息也是半信半疑。

    文章称,西方情报部门最近获得的信息显示,伊朗目前正在培训亲伊的“基地”组织高层领导人,以便在拉登之后能够掌控“基地”组织。几个月来一直有传言称49岁的拉登患严重肾病,需要经常做透析。甚至有关拉登已病亡的传言也屡屡见诸报端。法国媒体前不久还称拉登已于今年早些时候死于伤寒。即使拉登还活着,情报部门也怀疑他的指挥和控制能力,组织内的日常事务据悉已交由“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掌管。

    西方情报人员称,在“基地”组织高层面临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伊朗并没有袖手旁观,正努力参与到“改组”工作中。伊朗的意中人是比拉登小不了几岁的埃及人赛义夫·阿德尔。此人曾是埃及特种部队的一名上校军官,上世纪80年代在阿富汗参加反击苏联的“圣战”。“9·11”事件发生后,阿德尔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入全球通缉的22名恐怖要犯名单,他被控参与培训了“9·11”事件的劫机犯。阿德尔还被指控与1993年18名美军士兵在索马里丧生事件及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有牵连。尽管阿德尔曾被美国全球悬赏500万美元通缉,但关于他的具体情况,美国情报部门也没有掌握多少。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出的通缉令中,描述他有双黑色的眼睛,身高、体重不详,身体上也没有明显的疤痕,甚至关于他的出生日期也有1960年4月11日和1963年4月11日两个版本,赛义夫·阿德尔也只是他的一个化名。

    自2001年美军在阿富汗击败塔利班后,阿德尔随着数百名“基地”组织成员逃到了伊朗境内。随后一直在德黑兰遭到伊朗革命卫队的“软禁”,同时遭到“软禁”的还有拉登的两个儿子。在此期间,阿德尔与伊朗精锐的革命卫队数名指挥官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

    文章还说,虽然伊朗与“基地”组织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有分歧,但伊朗被西方视为与“基地”组织长期有染。目前,情报称伊朗正在向“基地”施压,要求让阿德尔当“基地”老三。考虑到拉登的健康状况以及扎瓦希里可能被杀或失去掌控力,阿德尔坐上“基地”组织头把交椅也并非完全是空想。如果“基地”组织同意重用阿德尔及其他目前在伊朗的“基地”成员,那么伊朗就会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设备。

    《每日电讯报》称,伊朗与“基地”联手是由伊朗总统内贾德授意的,他相信双方在“粉碎美国及其盟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影响”上有一致的目标。当伊朗可能因不中止铀浓缩活动而受到联合国制裁时,内贾德也乐见伊朗与“基地”结盟。有欧洲反恐官员曾说:“我们普遍认为,伊朗手中肯定有一些与‘基地’组织有关的人,想把他们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尽管内贾德14日说“伊朗的最终计划是拥有6万台以上离心分离机”,并将为完成核燃料项目举行庆祝会,但国际社会的外交努力仍在继续。因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朗还有回旋余地,并没有被逼到铤而走险与臭名昭著的“基地”组织公然结盟,对世界安全发出挑衅的地步。(《环球时报》/林芳 江菁)

编辑: 胡顺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