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火箭炮实弹射击 [资料]
2月上旬,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动员演练在燕山脚下展开。笔者在现场看到:数字通信指挥车、油料运输车、故障抢修车、野战洗消车等十余 种200多辆高科技军地通用装备时而伪装待命,时而驰骋上阵,带着Y字肩章的预备役士兵按照指挥员的命令执行着各种任务,忙而不乱……
这是河北某预备役炮兵师建立通用装备和人才民转军用机制、实现部队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师通过建立通用装备和人才民转军用机制,实现了地方高科技装备、高技术人才为我所用,不仅为预备役部队节省了大量经费,而且使战斗力生成的周期大大缩短。
一次尴尬收场演练引出通用装备人才调查
该师组建后不久,举行了一场“山地进攻炮兵群战斗”演练。一声令下,铁流滚滚。随着演习的不断推进,“红军”指挥所命令高炮分队迅速转移阵地,由于通信信号时断时续,命令始终未能下达到位。“蓝军”阵地上一门火炮发生故障,致使射击暂停,修理分队接到命令火速赶到现场,但因没有一个人懂该种火炮的机械原理,故障始终未能排除。撤出战斗时,一台火炮牵引车因柴油发动机故障,迟迟不能启动……一场实兵对抗演习,令“红”“蓝”双方破绽百出,最终只好尴尬收场。
关键时刻牵引车辆开不动,电台通信联不通,装备故障难排除……这些问题引起了师党委深刻反思:必须尽快提高装备器材的完好率,提高广大官兵的科技素质。
然而,人才从哪来,装备从哪出?
我军大口径火炮实弹射击 [资料]
一组令人惊叹数据催生民转军用编组改革
一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一项专题调查。
师党委“一班人”带着问题,同时在全师和编兵地域展开通用装备和人才调研活动。一个月后,两份调查报告呈上师首长案头。一份是该师现有装备和人才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的装备车辆达不到标准要求,保障器材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编非所用和用非所编现象较为突出。另一份是编兵地域通用装备和人才状况:驻地数百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兴高技术民营企业拥有数字通信、机械制造、电子侦测等特种设备千余台,拥有油料运输车、移动通信车、重型运输车、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近万辆;拥有本科以上通信专业、机械维修专业、电子制造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等通用人才数千人,其中不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专家。
两份调查报告,使师领导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方面,通用装备和人才部队不是没有,而是编非所用、人装脱节。即,专业人才未放到专业岗位上,高技术装备未由“原配”使用者来操纵,人与装备不能实现有机结合,所以发挥不出最大效力;另一方面,有些信息化程度高、军地通用性强的装备及相关人才没有纳入预编序列,已纳入编制序列的“报废”装备和用非所编的人员未能及时调整出队。
师党委会上,师长丁振华分析说:“通用装备和人才之所以会出现人装脱节、编非所用、编而无用、用而未编的现象,有地方经济发展加速装备退役和人员流动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通用装备和人才的编用、管理、使用上存在着问题”。师党委“一班人”讨论后达成共识:实施通用装备“民转军用”改革,建立一整套综合保障机制,这是预备役部队走出装备和人才尴尬境地的唯一途径。
炮班保养152mm自行榴弹炮 [资料]
一套综合保障机制号令金戈铁马战场驰骋
2003年该师与地方政府联合制定并下发了《通用装备和人才民转军用实施意见》、《通用装备和人才编组使用办法》,该师“民转军用”编组改革方案正式启动。一方面他们对现有通用装备和人才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吸纳地方新型通用装备和人才。2003年年底,该师先后预编了通信、侦察、运输、修理等10余种200余台高技术通用装备,从地方院校、科研院所、高技术民营企业吸纳了200多名科技人才。
该师党委“一班人”意识到:人才、装备“拿”来了,但并不意味着部队战斗力就上升了,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综合保障机制,把通用装备和人才一齐调动起来,实现与现役装备和官兵的“无缝对接”,才能突破战斗力生成的瓶颈。
2004年初,该师又与地方政府联合制定下发了《通用装备和人才快速动员实施方案》、《通用装备和人才动态管理办法》,把通用装备的动用和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同时,该师制定了《通用装备和人才训练实施细则》,通过分批次、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与现役官兵联合训练,使他们逐步熟悉各自的作战任务,与现役官兵达成协调一致、配合默契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该师以局域网为依托,建立了“通用装备和人才信息数据库”。在该师训练指挥中心,笔者打开了这个数据库,通过检索,预编装备的名称、功能、技术性能、出厂时间和技术人才的姓名、年龄、专业、军地职务等信息一目了然。
2005年10月,河北省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该师参演预备役官兵驾驶和操纵着新型数字移动通信车、流动电视转播车、战场抢修车、卫生救护车等十几种高技术通用装备,演练了包括移动通信、战场抢修、战场救护、战场洗消在内的十多个课目,赢得了现场军地领导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