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些遥远的高原哨所,走近它,要下很大决心、费很多周折。
可走近西藏日喀则军分区的这些哨所你会发现:这里缺少繁华,但不缺少激情;生活有些平淡,但有许多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在这高寒之地,每个普通的镜头和细节,都会令人感叹和思索……
昆木加哨所:天涯有俊才
昆木加哨所建在山谷中间,长年不化的雪山,耸立在哨所西侧。哨所看似不高,其实海拔已有4960米。
2005年初冬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昆木加,受到官兵们“隆重”欢迎。据悉,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来自北京的客人,见到的记者更少。哨所大多是旧营房,但特别整洁,连过冬的柴火都码得像阅兵方队。
英俊的副连长杨志成,是哨所最高指挥员,为我们一一介绍了有关情况。越聊,越感到这位大学生干部有意思。他能武——曾是陆军学院散打尖子,体育方面精通各种球类,也能文——吉他、板胡都会,英语、计算机也行,还坚持练书法。“能给我们拉个曲子吗?”“没问题。”说着,杨志成从墙上取下板胡,拉了一曲激越的《骏马》……
据战士介绍,在寂寞的哨所,杨志成为战士带来很多欢乐。节假日,他经常拿起板胡来到班里,悠扬的琴声伴着战士的掌声,一响就是两三个小时。
琴声动人,情更动人。杨志成和战士感情很深,巡逻途中,他经常帮战士背枪,“理由”是“我身体素质好。”说是这么说,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巡逻执勤,再好的身体也吃不消。今年7月巡逻时,他看到战士魏阳刚脸色铁青,背起小魏就走,一直背了8公里。当时,他肩上还挎有战士的枪。等把小魏背回哨所后,他的脸也成了铁青色,一进门就倒下了……
告别昆木加哨所,杨志成的形象一直萦绕在记者脑海里,在如此偏僻的哨所,有如此素质全面、品行好、还能吃苦的军人,让人意外和惊喜。不禁令人对高原边防建设的未来,产生许多积极与美好的遐想。
吉隆哨所:苦中亦“陶醉”
走吉隆,有点“一天走过四季”的感觉,从海拔5380米的马拉山,沿着蜿蜒、狭窄的盘山道,直下到海拔2830米的山谷。从满目荒凉,走到满眼滴翠。
哨所“藏”在一大片果树之中,指导员龙详说:“等到桃子成熟的季节,天天吃都吃不完。”“巡逻路上更加好看。”战士赵本领说:“有千年古树、金丝猴、白猴,还有很多野花和各种中草药。”小赵拍了一些照片,想寄回家,让妈妈看看西藏边防有多美,但距离最近的洗印店,仍有300多公里。他就让探家的战友带回内地洗。待到赵妈妈看到照片,已是半年之后。
不管战士把哨所称“避暑山庄”也好,“世外桃源”也好,这都是最初感受。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之后,风景之美丽会慢慢失去魅力,剩下的,仍是西藏边防所共有的、看不到尽头的孤独与寂寞。每年4至9月,连绵的雨水,把170公里的通外山道冲得到处塌方。冬季,冰雪封路,这座海拔不高、有绿色有鲜花的哨所,时常成为“孤岛”。
抬头是雪山,低头是鲜花,此处的风光,看似一幅幅油画,但在“油画”中巡逻,却无浪漫可言。每次长途巡逻,官兵们都要扎上绑腿,抹上松节油和大蒜泥,以防毒蛇袭击。有一个巡逻点,一天之中,要翻3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山,走不过去,就要在猛兽的“领地”宿营,那将非常危险。
西藏边防是艰险的,但有高原之美,独具魅力。听战士讲哨所的风光,讲爬过的山、见过的猛禽花鸟,令人入迷。陶醉于边关的官兵,也是陶醉于自己的使命。
樟木哨所:“繁重”的和平
这可能是西藏最“繁华”的哨所,周围山坡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店铺。门前是中尼公路,满载的大型卡车往来不断。
面对和平、祥和的边界,守防官兵并不轻松。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潜伏了一夜的小分队刚刚返回。与人迹罕至相比,繁华的环境也加大了边界管理的难度,执勤任务一天比一天繁重。近年来,他们抓获多名偷渡者,其中有公安部门通缉的要犯,哨所还荣立了集体一等功。
据官兵们介绍,樟木哨所负责的边界,有7条通外山口,有的山口在密林地区,有的山口是冰雪地带,要在这些山口扎起无形的篱笆墙,需要付出很多汗水。
其中一个山口叫古林钦,海拔6639米,藏语原意叫“鬼门关”。在“鬼门关”上执勤,官兵们不敢有丝毫大意。每次巡逻,爬山要爬一整天。而另一个山口——拉不及河道口,路更远,需骑牦牛走三天,途中要翻越海拔5400米的岗拉山口。不需问官兵们巡逻途中的故事,仅看这两个海拔数字——6639米和5400米,就知道他们所付出的艰辛。
“冬天执勤最苦”,指导员蒋英俊介绍道,有的执勤点一晚上积雪最厚能达到1.8米,帐篷都被埋在下面。而执勤点断粮时间最长时,可达两个多月。有一年春节前,团领导顶风冒雪去送给养,一名战士吃到送来的红烧猪蹄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划定的边界上,军事上的传统威胁渐渐远去,但非传统威胁并未减少。从樟木哨所可以看到,履行营造和平、维护和平的使命,边防军人任何时候都不敢懈怠。
无名高地哨所:一幅和谐图画
平均海拔4300米的西藏亚东县的帕里镇,素有“世界高原第一镇”之称。帕里镇无名高地哨所就矗立在中不边境的神女峰下,是整个帕里镇的制高点。与哨所一墙之隔、同时俯瞰全镇的院落,是一座名为日琼布多寺的喇嘛庙。
一边是火热的军营,一边是诵经声声的寺院,差异巨大,却如同一幅和谐的图画。作为特殊的邻居,哨所官兵给喇嘛们提供了很多生活上的帮助。在帕里镇,只要一提起无名高地哨所,几乎无人不知。就连远道赶来朝拜的藏胞,也知道日琼布多寺旁有一个无名高地哨所,那里的金珠玛米亚古嘟(意为解放军战士,真好)!
哨所建起温室大棚后,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旺季还有剩余,战士们隔三差五摘些茄子、豆角、西红柿,送到寺庙。去年,70多岁的喇嘛丹塔突患结膜炎,连长杨长华得知后当天就带着军医赶来为丹塔诊治。经过一个星期精心治疗,老喇嘛恢复了视力,他逢人就说:“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官兵成为寺庙文物的“保护神”。日琼布多寺历史悠久,藏有大量珍贵的经书、金佛像、唐卡和法器。平时喇嘛外出诵经,寺内有时空无一人,但从未丢失过文物。一次,执勤哨兵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企图偷入寺庙,便立即上前盘问,对方吞吞吐吐,悻悻离去。
喇嘛们对哨所官兵也十分关心。冬天来临,不少战士嘴唇干裂,他们主动熬好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送到战士们手里。近几年,哨所做饭、烧开水全部实现了电器化。遇到停电时,喇嘛们主动烧好开水给战士们送来。哨长拉巴扎西说:“哨所珍藏的200多条哈达,见证了一茬茬官兵与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在无名高地,我们既是近邻更是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