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军事>中国军情
站内搜索:
北航本科生独立设计的探空火箭在酒泉成功发射
2006-11-08 16:26:00 作者: 新华网

 

 这枚火箭由北航14名本科生独立设计完成

 

    23岁的朱浩,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学生。在过去的近一年时间里,他和自己的13位本科同学完成了一件普通人看来有些神奇的事情:研制一枚探空火箭,并把它送上蓝天。

    11月1日凌晨,朱浩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场。临近发射,他们的心情愈发紧张。8时整,倒计时声响起:“……3、2、1,点火!”一枚火箭拔地而起,直驱长空。11时、12时,另外2枚火箭也被成功送上蓝天。

    这3枚火箭同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探空火箭项目”。由大学本科生独立设计并成功发射火箭,这在我国还是头一次。

    “‘北航一号’不是玩具,而是‘真’火箭”

    作为此次火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朱浩这样介绍他们一年来的心血:“‘北航一号’可不是玩具,它是一枚真正的火箭。”

    “北航一号”探空火箭全长2.5米,重95公斤,有效载荷质量10公斤,火箭的六大系统一样不少。

    “‘北航一号’的升空高度达到9800米,落点和原来预算的差不多。火箭的六大系统中,有4个测试成功,1个没有测试到,遗憾的是,回收装置最后没能打开。不过,总体来说火箭发射取得了成功。”朱浩说。

    探空火箭是在高空进行探测和科学实验的火箭。据介绍,“北航一号”探空火箭主要用于大气参数的测量。有专家评价说,它的潜在应用价值很大,尤其是为廉价火箭的发展探到了新路子。

    “造一枚‘真’火箭,不容易”

    “别看我们都是宇航学专业的,但要造出一枚真正的火箭,还真不容易。”朱浩接受采访时说。

    2005年11月,朱浩取得了保送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他和几个同学开始构想从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北航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国飙的脑子里,也在盘算着学生培养的新方式,“最好做一个航天项目,让学生能用到所学的相关知识”。

    很快,朱浩和几个同学从蔡老师那里接过了研制探空火箭的项目。由12个素质好又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的团队,按照火箭研制的分工,开始了工作。后来,又有两位同学加入进来。

    “最难的是开头。”朱浩说,“光搞清楚从哪下手,就折腾了一个月。”他们无数次地向学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请教,方案一次次被否定,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动力先行,最后终于决定,先从发动机入手”。

    “没想到简单的原理实践起来会这么难。”参加火箭项目的王文龙告诉记者,以前虽然学过火箭发动机、流体力学等专业课程,但实际设计则需要掌握大量书本上没有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光是发动机组的电脑设计图就在老师和专家指点下,先后修改了5次。

    “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样工作”

    设计火箭这样的高难度项目,其中的复杂性无法预料。“北航一号”项目刚刚启动,整个团队就陷入了困境――由于对各个环节估计不足,日程安排不合理,项目进展缓慢。

    “一次,我的工作没能按时完成,就把责任推给了同学张凌燕,说是因为他的数据没给我,导致工作没法进行下去。”负责设计火箭控制部分的周军华回忆说,张凌燕因此感到特别委屈,“我们俩闹得很不愉快”。

    团队在慢慢磨合。3个相关的研究小组搬到了一个办公室,使得沟通更加方便。周军华和张凌燕则用一顿饭化解了两个人之间的“干戈”。

    说起做项目的那些日夜,负责火箭发动机部分的薛松柏说,“从没遭过那么多罪。”

    暑假里,保送了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没有宿舍住,就在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打起了地铺。燥热难耐不说,还得忍受各种蚊虫叮咬。为了赶进度,他们常常要通宵在电脑前进行各种仿真模拟试验,熬到实在睁不开眼了,才蜷在地铺上沉沉睡去。

    作为指导老师的蔡国飙对他们很满意。他说,这些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朱浩则自豪地说,“我们像真正的航天人一样工作。”

    总装前火箭却出了问题

    火箭发射前,每个人的心里都非常紧张。但最紧张的恐怕还是箭体结构设计组的张凌燕。10天前,就在动身去呼和浩特市进行全箭试总装的前一天,火箭在试滑时,发生了箭体上架后晃动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到火箭的成功发射。

    同学们立即商议解决办法。张凌燕连夜赶制,终于在凌晨2点多,拿出了两套新的方案。

    早上6点,张凌燕抓起图纸,直奔位于大兴的零件加工厂。8个小时后,他背着刚刚赶制出来的零件,出现在火车站,汗湿的手心攥着晚上9点去往呼和浩特的车票。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整天没有吃饭了。

    火车上他终于睡了个安稳觉,“问题解决了,明天睁开眼睛,就可以与同学们会师了”。

    实践需要合适的平台

    项目做成后,朱浩有了更多的自信,他说,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大学生们不是不想干,而是苦于没有发挥的平台。

    同学们都说,“北航一号”探空火箭上天,需要感谢很多人。“学校、航天科研院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我们可以说是一路绿灯。”

    对于“北航一号”的研制,北航方面除了为学生提供必备场地、经费等,还特别成立了一个7人指导小组,其中包括3名老教授。一些老师也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助学生联系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和零件加工厂。

    据了解,北航将把2005年启动的学生探空火箭项目作为一个系列,继续下去。接下来,还将有“北航二号”、“北航三号”……

    朱浩目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他对自己的未来很肯定,“将来一定会从事航天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 (2006-11-08 第05版))

编辑: 胡顺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