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在70年前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闪现着不同国籍人士的身影,使长征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色彩。真正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仅在红一方面军里有:李德、毕士悌(又名杨林)、武亭、洪水。他们4人都在红军部队里担任高级军官的职务。李德在长征初期的地位自不待言,毕士悌长征前是红军干部团参谋长,是在红军中官衔最高的外籍将领,武亭则任军委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洪水在长征前是“工农剧社”首任社长。
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是,在长征开始时,红军部队里其实有30余名来自朝鲜的革命者,到达陕北时只幸存毕士悌和武亭两人。
此外还有一位外国俘虏R·A·勃沙特,他是来自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
武亭
武亭,原名金武亭。1905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镜城郡。1919年,武亭参加了朝鲜“三一”反日爱国运动,由此开始他的革命生涯。1923年初,他和无数朝鲜志士一样,秘密渡过鸭绿江,来到中国寻求争取朝鲜独立复国的道路,开始了他在中国22年的传奇经历。
武亭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历任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开始后,武亭担任军委第一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委,1934年12月黎平会议后,武亭调任红三军团炮兵营营长。他精湛的炮术,不仅博得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赞扬,还被广大指战员誉为“红军炮兵的鼻祖”。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武亭率领炮兵且战且走。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时,武亭率炮兵营在坪石单独作战,击溃敌1个保安团,歼敌100多人。最为精彩的是武亭在广西龙胜地区指挥的一场阻击战。当时红军突破湘江不久,人员伤亡过半,只得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途中,中央纵队遭遇广西军阀李宗仁部队。红三军团拼死撕开敌人的防线,并派彭雪枫率领的第四师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通过。第四师打了一天一夜,伤亡很大,总部命令武亭率炮兵营参加战斗,彭雪枫对武亭说:“哪怕打到一兵一卒,也要守住。你们的背后就是中央纵队,不能后退一步。”武亭指挥炮兵营,打得英勇顽强,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此后,红三军团炮兵顽强战斗,不断配合步兵粉碎敌军的围追堵截,在攻打娄山关等战斗中,炮兵大显神威,对战斗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
长征结束后,武亭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后担任红军总部作战科科长。1937年,武亭接受了重组八路军炮兵的重任,并于1938年1月亲任八路军第一个炮兵团——总部炮兵团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武亭回国,历任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中央委员、劳动党第二书记、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长、首都防卫司令官等职,1951年7月病逝于平壤。
李德
李德,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深刻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此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1939年8月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
洪水
在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之中,洪水身兼两个唯一:他既是唯一的经历了中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直接致力于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外国人,又是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评定军衔时,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少将)的外国人。
洪水,原名武元博、阮山,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越南。1924年,洪水不惜抛弃富裕安逸的家庭生活,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投身中国革命。1927年,洪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加入红军队伍,并担任了红军基层指挥员,还创办了红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
长征前夕洪水被左倾领导人批评,被认为是高级特务,开除了党籍。在朱德和刘伯承保护下,洪水被编入红军干部团直属队,除了作战之外他还负责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由于在长征中表现突出,洪水的“处分”被撤销,恢复了党籍。
1935年9月,洪水跟随朱德、刘伯承以及左路军广大指战员,被迫第二次过草地,开始南下时期的艰苦作战。自百丈战役开始,正如党中央和毛泽东所料,左路军接连遭受重大挫折,洪水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化装成当地老百姓,由南向北,第三次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独自向党中央所在地奔去。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凭着共产党人和红军特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洪水终于在1936年初到达了陕北。当同志们看到身着破烂不堪的藏袍、满身疲惫、骨瘦如柴的洪水时,无不为其钢铁般的意志和对中国革命的满腔热情而深深折服。
抗战胜利后,洪水回到祖国越南,参加越南的抗法战争,被授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1950年洪水再次回到中国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成为同时拥有中越两国将军军衔的第一人。1956年,洪水因患癌症离开中国回到故乡越南,临行之前,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前往车站为这位中越两国的“双料将军”送行。同年的10月21日,洪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毕士悌
毕士悌的朝鲜名字为金勋,来到中国后曾用名杨林。1901年他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参与汉城反日起义后流亡中国,1924年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教,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
1934年春,因考虑到毕士悌曾三次进过国内外军校,他被调到红军大学主管教务。长征时,红军大学改为干部团,毕士悌担任团参谋长。四渡赤水时红军减员太大,全由干部组成、原准备尽量保护的这支特殊队伍也参加了战斗,毕士悌又同普通战士一样亲自在火线拼杀。1935年4月末,中央决定从滇北抢渡金沙江,毕士悌等亲自带前卫连一昼夜急行军180里,在守渡口的敌军酣睡时如神兵天降般到达,不费一枪不损一人便占领了渡口并缴获船只。为保护渡口安全,次日晨,他又率一个排迅速北上通安镇,以伤亡12人的代价便击溃敌一个团,俘敌数百。
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时毕士悌率一个营作为先锋首先登岸,腹部被碉堡中射来的子弹打穿,抢救无效,牺牲时年仅38岁。
薄复礼
70年前,有一位不穿军服却骑军马、不带武器却享受武装警卫的外国人,走在红六军团的长征队伍中,他就是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复礼。
薄复礼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等人同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红军对传教的外国人印象都不好,认为薄复礼是“间谍”,把其他人都放了,只扣留了他和同伴罗达·海曼。薄复礼跟随红六军团一起在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境内走了大约9600公里,在外宿营达300多处,他对红军部队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不赌博、不抽鸦片的作风,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此外,虽然红军生活条件恶劣,但他们都尽量照顾薄复礼的外国习惯和习俗,在饮食和生活上想尽办法来满足他,令他非常感动。在部队开始乌蒙山回旋战时,薄复礼不幸染病,红军不仅专门找了一匹马驮着他走,还特意找来中医为他治病,后来还派出担架员抬着薄复礼翻山越岭。他为红军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带领队伍的肖克翻译了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他还曾多次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
1936年4月,红二、红六军团进逼昆明,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军团领导决定让传教士薄复礼离开部队,前往昆明。军团长肖克和红军保卫部部长吴德峰分别设宴为薄复礼饯行。肖克还专门为薄复礼做了一道拿手菜——粉蒸肉。
几个月后薄复礼撰写了有关这段经历的回忆录《神灵之手》,这本书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还要早一年出版发行,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著作。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