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1934——193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著:师永刚 刘琼雄
《画说长征》 浙江人民出版社 编著:张树军 李颖
红军集体像。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长征精神永不灭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新时期的长征,同样需要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去努力实现。
——网友
长征精神于全人类都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的精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和不懈追求。只要心中永存信念,希望就不会灭;只要心中永存信念,胜利就在不远处。 ——进勇
8岁的时候我用惊奇的眼光看长征;18岁的时候我用崇拜的眼光看长征;28岁的时候我用震撼的眼光看长征;不知道38岁、48岁以及以后的岁月我会怎样去看长征,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长征。
——青年血子
他们,走在路上,不知道脚下的路有多长,但是却走出了新天地;他们,走在山上,不知道脚下的山有多高,但是却翻越了无数艰难困苦的大山;他们,走过江河,不知道脚下的江河有多宽,但是却跨越了历史的长河。 ——新青年
长征,是一座丰碑;长征,是一道风景;长征,是一段历史;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征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 ——freedom
你们是英雄!你们是军魂!你们用血肉筑起了一座丰碑! ——建军
以上根据网友留言整理
外国人眼中的长征精神
由于长征的巨大历史影响,70年来,不少外国人都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和崇拜者。他们对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一致认为,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红军刚刚长征结束时就来到了陕北,对上至革命领袖与红军将领、下到普通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第一手采访,写成《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本书出版后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引起轰动。
李爱德是一位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英国历史学博士。在一次偶然来中国旅游的途中,他发现几个景点跟自己所读的长征书籍中的地点吻合,便萌生了要重走长征路的想法。2002年10月,他与朋友马普安从江西出发,经过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红一方面军当年的长征路程,引起世界的关注。后来,他与朋友合著了《两个人的长征》,并摄制、编著了红色之旅的画册,一经出版即受到读者热捧。“我必须要深入了解长征背后的那一个个感人故事……长征那么艰苦,当年那些普通战士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加红军的,他们为什么闹革命还坚持到最后,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李爱德说。
在通过实地走访长征路后,李爱德用自己的真实感受,纠正国外一些舆论对中国的偏见,驳斥了那些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歪曲。
不少国外学者,还把长征精神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崛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们认为长征精神不仅锻炼了红军,还塑造了一代新人,保证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发展,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对中国红军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红军长征,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全面反映评价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尔兹伯里在1985年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他预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新长征,“与几十年前的长征同样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试验”。“现在,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地,人们对于几十年前由一支规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国男女组成的队伍所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韩国媒体评论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奇迹,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就无法同中国进行充分的交流。
韩国中华电视台董事长赵在九认为,长征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历史记录。在长征中诞生的“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和顽强意志。从这种精神中,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世界史中将发挥中心作用的潜力。
意大利著名记者恩佐·比阿季在以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引线拍摄的大型电视片《长征》中这样阐述:长征是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而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第二次长征”。“中国的两次长征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但在外国,从长征这个角度,通过电视镜头介绍过去和现在的中国,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的长征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呢?比阿季的回答是:“经济更发达,人民生活更美好。”